第二百二十章 時局變化
章節報錯
宴席結束的兩天後,子楚派朝臣和七國使者一一進行了溝通互動。
三川之戰剛結束不久,大家互相通個氣,明確一下各自之間的態度,這關係到接下來七國的格局變化和趨勢。
這也是使者們此行的主要任務之一。
從形勢上來看,剛剛和趙國打完鄗代之戰的燕國無疑沒有對外動兵的能力,新任燕相將渠藉著這次機會向秦國表達了善意,並藉著這次機會,再次向趙國使者重申了願和趙國握手言和的意願。
而韓國,魏國則不用說,打完三川之戰的他們不能,也不想再參與爭霸。
齊國在位的齊王建胸無大志,不學無術,貪圖享樂,實際執政的君王后幾乎從不對外用兵,小心翼翼的調節和其他幾國、尤其是秦國的關係,這一次的合縱他們就從頭到尾保持了緘默,斷不可能貿然插手戰爭。
楚國不動則已,如若動的話無非是將矛頭指向秦國,但現在秦楚關係還算不錯,楚國主動動兵的可能幾乎為零。
不過這種蜜月期只是短暫的而已,楚國清楚的認知到秦國一統七國的野望,所以他一面和秦國交好,一面又和其他五國互通有無。
衛國,作為唯一的小國,是魏國的屬國,夾在魏國和齊國之間,他們就更沒實力和意願參與爭霸了,在夾縫中生存的他們素來只想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們對魏國唯命是從,但也對秦國曲意奉承。
稍微有點眼光的人都能看出,接下來的戰爭,是秦國和他的老對手,趙國!
三晉中韓魏元氣大傷,無力援趙,而趙國經歷鄗代之戰,雖是大勝,但難免有所損耗,接下來的一年正是向趙國開戰的大好時機!
話又說回韓魏。
秦國和韓魏的商討尤為關鍵,主題則是韓魏的賠償,賠償的錢財都已經到位了,但約定割讓給秦國的那十座城池和六座城池還沒個音訊。
韓魏使者對此三緘其口,開口就是並不知情,不清楚情況之類的踢皮球操作。
秦國倒也不急,頂多是多催催而已。
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情況。
韓魏當然不可能賴賬,但他們想要把損耗降到最低。
城池固然是捨不得的,但終究要給。
這些城池都是他們多年苦心經營的,價值甚至更高過賠償的錢財,自然不可能拱手相讓,他們會盡可能對這幾座城池進行破壞。
無非是把百姓儘可能的遷走,把重要的工坊破壞掉,把城內的錢庫和武器統統運走,在沒有割讓而又相鄰的己方城池加厚城牆、增加駐軍等等……
所謂得不到的就毀掉,大概就是如此了!
不過秦國當然也不會放任他們胡來,想把城牆都推了是不現實的。
這些都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小伎倆罷了,想完全制止不可能,除非是直接帶兵攻下城池,但相比之下兩種選擇有利有弊吧,所以只要做的不是太過分,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幾座城池起碼要出了正月,二月下旬這樣才能交付了。
至於東周他們可不會用這種方法,國都滅了還有什麼好止損的。
不過那邊也有進展。
子楚派去東周的使者不僅是賀禮,也有監督的意思,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秦國會不斷的向東周派遣官員和軍隊,逐步逐步的接過八座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