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玗有些不耐煩道:“你有什麼想法只管明說,不必拐彎抹角。”

賈路這才意識到面前坐著的這個人畢竟是九五之尊,顯然不喜歡這種互動的方式一起參與思考,而是習慣於別人拿著寫好的奏摺明明白白的把意思說出來。

因說道:“學生竊以為,他們之所以可以這樣肆無忌憚的來去自如,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不必考慮後勤補給。

不管是蒙古人還是過去的突厥、匈奴,這些遊牧民族只要遇上點天災人禍沒有飯吃的時候都會把主意打到咱們中原漢人的頭上。

他們集合起青壯,騎著馬只帶著幾天的乾糧,然後就像蝗蟲一樣南下。

所過之地搶掠一空,等搶得夠了又會裹挾著戰利品一窩蜂的撤回草原深處去,而後把戰利品一分就各回各家了。

因而就算我大虞騎兵可以與其抗衡,孤軍深入大漠草原卻無法像蒙古人一樣靠著劫掠來維持補給。

畢竟草原上地廣人稀,大軍走一天也不見得能碰上三兩戶牧民,搶來些牲畜還不夠人吃馬嚼的。”

李玗一直沒有說話,而是很認真的聽。

不得不承認,一個十五歲的孩子能有這樣的見識實屬難得了。

“所以,你的壓縮軍糧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咯?”

賈路道:“也不能完全解決,只能解決一部分。

即便是士兵的伙食全部用壓縮軍糧代替也不可能讓士兵們自己帶著全部口糧,還需要有民夫趕著車運輸。

畢竟咱們無法像蒙古人那樣目標明確,只要奔襲幾天,到了某個城鎮,攻破了就可以搶到糧食。

想不讓士兵捱餓,最少得帶上一個月的口糧,這個數目即便壓縮了也不可能讓士兵自己揹著。

有了民夫,自然就會拖累了行軍速度,追不上蒙古騎兵不說,連那些散落在草原上的牧民都會聞聲而逃。”

李玗蹙眉道:“照你這麼說,漢人打蒙古人先天就是劣勢,那為何還有衛青霍去病將匈奴逐出了漠北?”

賈路也沒客氣,當即反問道:“我大虞現在有衛青霍去病嗎?”

李玗道:“那你說,該如何抵禦蒙古諸部?”

賈路道:“恩威並施,一手饅頭,一手大棒。”

“說得詳細一些!”

賈路便將上次同李晉說的在邊境建立榷場,允許蒙古人用牲畜換糧食的事說了一回。

李玗聽罷思忖片刻問道:“你這法子,又是如何琢磨出來的?”

賈路答道:“宋史。宋和遼國、金國當初就是這麼做的,雖然窩囊一些,似乎效果不錯。

且宋朝北方遊牧民族已經形成了統一的政權,現在的蒙古諸部卻是一盤散沙,這是我大虞的優勢。

學生以為若是能拉攏、支援幾個部落來抗衡其他部落,讓蒙古人自己內耗就是當下最好的法子了。”

李玗道:“如何能證明你這些說法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確實可行?”

賈路道:“這……只能先試試看了。”

李玗又問道:“你對蒙古人的瞭解也都是從書上看來的?”

賈路道:“還有道聽途說。”

李玗冷笑一聲道:“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既然如此,你去了九邊先了解了解蒙古人到底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吧。”

“我……”賈路意識無言以對,李玗這是什麼腦回路?

他本以為自己口若懸河說了這麼多肯定會被大加讚賞,說不定一高興還能賞賜自己一官半職的,他就不用去九邊吹西北風了,結果反而讓他去九邊體驗生活?

這就是所謂的君心難測嗎?

“你退下吧,今日之事不必對旁人提起。”

“學生明白,學生告退。”賈路起身又施了一禮恭恭敬敬的退了出去。

聽得賈路下樓去了,李玗才問身後的內侍道:“戴權,你覺得賈路如何?方才說的話可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