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汜水關、界牌關來投奔西岐的百姓甚多,約有八千被遷移到太乙山附近,在喬坤的縣邑內。

以前喬坤對這些人間事物毫不上心,只一心修行。

但兩年前見到自己治下的百姓悽慘,他覺得還是想為這些百姓做點什麼,便開始想要做出些改變。

他並沒有想違背自然規律,憑空變出糧食,也沒想著違背時代,改變生產關係,只想著順應天地形勢,順便運用自己有限的知識,讓百姓吃飽穿暖而已。

這期間他試驗出間種、套種等模式,又改進了許多農具,讓西岐百姓收穫糧食較前增加不少,已經能夠吃飽穿暖。

他自己還挺滿意。

他在荒山又有甘蔗、棉花等經濟作物,紡織、製糖等技術,與楚州、南都、秦州等多地商人往來貿易,互通有無,他的食邑還頗為富庶,荒地也有不少收穫。

即便姬發給他新的土地相對比較貧瘠,他再接受八千百姓,問題也不大。

他有仙道修為,可以召喚黃巾力士,石、土傀儡等協助土地開墾,修建房屋。

被安排的百姓除了種田,還可以打獵,還可以做一些彈棉花、紡織、裁衣、製作被褥等許多精細的活。

有足夠金銀,足夠糧食,足夠的工作,又有龍環以及治下宰的協助,並沒有花多長時間,他便安置好了八千百姓。

姜子牙和姬發見他效率高,又交給他一項任務,讓他協助散宜生安置其餘百姓。

安置八萬人的難度不止是八千人的十倍,食物、住房、健康、人心都要考量,甚至連便溺都要考慮,還要儘早安排土地以免誤了春耕。

即便散宜生大才,通曉庶務,處理這一團亂麻,也甚為辛苦艱難,需要人協助。

但一開始散宜生對他並不重視,只要他負責糧草補給。

百姓攜帶的糧食並不算多,一直到秋收,八萬人的口糧至少需要西岐提供一半,這並不算一筆小數目。

喬坤也不多承擔什麼,這些百姓在西岐官員指導下建造房屋住所,開墾土地,砍柴,互幫互助,甚有條理。

但過了春耕,很大一部分人無所事事起來。散宜生又擔心治安等許多問題。

喬坤便建議散宜生給這些百姓安排些工作,由西岐支付工錢。

他治下的百姓可以紡織、製糖,有事情可做,又有工錢可拿,用錢買糧食,反倒不用擔心。

散宜生從未考慮過用這些百姓做工,也未曾想過支付工錢,但是他也沒有貿然拒絕,而是讓喬坤處理此事。

喬坤沒想到這些事務落到自己身上,卻也沒有推脫。

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主要難度也不在工作,而在於改變姬發、姜子牙、姬旦等人的認知。

此時姬發成為武王,需要重新建造一座王宮,此外還有興修水利等眾大工程,很需要人手。

但是一直以來徵召百姓做工這都屬於徭役,並不用給錢,便是姬昌、姬發、姜子牙等人有智慧,也沒有想著要改變這種狀態。

而喬坤卻不一樣,認為這是一種建築工作,自然要給錢。從他治下的百姓來看,給錢便能解決許多問題。

但問題是錢從何來?

喬坤手上有許多金銀財寶,勉強也夠了,但是他並不能無限撒幣。

無限撒幣但生產力不提升,其實是稀釋了金銀的價值,對百姓並不好。

他與姬發、姜子牙、姬旦他們進行溝通,陳述其中利害,才討要了些銀錢,從司空姬旦手中攬了修建王宮、大殿的部分建造任務。

如何安排工作和任務也不簡單,散宜生又安排一些官員輔助,這些官員由伯邑考之子姬逸負責。

那姬逸二十多歲,身體消瘦,臉如滿月,待人有禮,活脫脫另一個伯邑考。也通曉庶務,並非對事務一無所知的世家公子。

喬坤不怨姬昌,自然更不會遷怒伯邑考和姬逸,只是他和姬逸終究不熟,沒有表現太過親近。

但姬逸卻對他甚為親近,對待喬坤安排的事務盡心盡力,忙完還要向喬坤討教武道修行,神色恭敬。

喬坤猜想,可能是因為繼承了伯邑考的命格,姬逸把他當成爹了?

他又不可能真給姬逸當爹,除了公事總是隨便敷衍。

因為有姬逸和龍環以及許多官員輔助,任務進行,喬坤根據槓桿、滑輪原理設計了簡易起重機、升降機等許多工具,又提出了三合土的概念,一時建築進度頗快。

只是他開的工錢相對合理,要來的錢糧很快不夠了。

窮則變,變則通,喬坤思索良久,想起前世的模式,便又找姜子牙和姬發哭窮,既然錢糧不能多發,便討要許多政策。

拿到這些政策後,喬坤聯絡楚州、南都、秦州等地商人,加強合作,讓這些商人出錢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