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太師被金靈聖母救走,不知所蹤。姜子牙沒有因為聞仲逃跑而失落,反而是抓住機會,與黃飛虎、南宮适、武王合力,將聞太師所率兵馬以及青龍關援軍盡數殲滅。

此時青龍關防守空虛,又無大將鎮守,正是奪關的好時機。

不過姜子牙卻未曾攻打青龍關,而是退兵回到西岐,繼續防守。

青龍關離西岐甚遠,若佔官則是長驅直入。

此時西岐尚未整合好西方二百諸侯,難以與大商抗衡,一旦深入青龍關,被截斷後路,又要面臨汜水關、三山關的威脅,反倒獨木難支。

當然喬坤還知道一個最重要的理由,此時劫爭的關鍵還是在西岐,未到青龍關。姜子牙不敢違逆天意行事。

聞太師縱橫天下數十年,戰無不勝,鮮有敗績,此次在西岐折戟,訊息傳開,天下皆驚,西岐聲勢大震。

聞仲本人雖然逃走,但部下精銳卻全部折損,大商實力大減也是事實。

原本西方二百諸侯,支援西岐者尚不足半數。還是觀望著居多,大多數諸侯明面支援,其實首鼠兩端。從未對西岐支援過軍隊、裝備、糧草,有也是數匹劣馬而已。

這還是姬昌勵精圖治,以仁德感化西方二百諸侯的結果。

如今西岐兵敗聞太師,西方兩百諸侯皆是心悅誠服,紛紛支援,各送兵馬、糧草、物資,可見帝辛所言“畏威而不懷德”也不是沒有道理。

當然姜子牙卻說的比較藝術,只說天下苦聞太師久矣,如今西岐兵敗聞太師,西方諸侯自然欣然。

雖然這些諸侯提供的諸多人馬,但姜子牙卻未接受太多,不過接受了每方諸侯一千兵,五十匹馬而已。

不過諸侯有兩百多家,基數眾多,最後也湊得大軍二十萬,戰馬萬匹。

這類似於上貢,不過姜子牙卻選擇互利互惠,接受兵馬、糧草、裝備、物資,又對其進行經濟補償。

補償物為棉布、紅糖等經濟產物,還有一些喬坤鑽研開發的調味料等等。基本價值與諸侯所贈相當。

這當然不完全是好心。西岐本就是兩百諸侯最為富庶的一家。

這幾年普及間作、套種等等,又改進農具,西岐有多種糧食作物,產糧頗豐,又有棉布、棉衣、布衣、紅糖、筆墨紙硯等物,商人多有往來,更加富庶。

但一直以來西方諸侯有一百多與西岐聯絡未太過緊密,如今將特產等物推廣,是想以西岐之富庶,從經濟層面上對西方兩百諸侯進行轄制,使得西方兩百諸侯不得不與西岐協同作戰。

這個計劃非得曠日持久才能看出效果,不過姜子牙還是一意孤行推行,姬發也自然同意。

這其中確定各種物品價值數量,協調人手,在二百諸侯間押運糧草、物資等等工作,便交給了姬旦,而喬坤負責輔助。

因為喬坤本就負責西岐軍隊軍需糧草與物資,服飾織造、兵器、盾牌、鎧甲等等。

這工作可不輕鬆,姜子牙便又派了散宜生等許多人協助,還調配了許多降將、無名小將負責往來運數物資。那張節便在其中。

喬坤有十萬天兵神將協助運算,推算自然輕鬆,但人手有些捉襟見肘,只有龍環、吳謙作為副官、家將,還有大侄子姬逸幫忙。

姜子牙又安排了許多年輕人幫忙,其中包括散宜生家的公子散宜晉,毛公遂家的公子毛臻,召公奭家公子姬克。

此時並沒有科舉,教育也沒有全面普及,縱然姬昌興教化,文盲也還是比較多。自然是這些高官世家子弟佔據關鍵位置。

像散宜生還有其他幾位公子,有的位列鄉師,負責耕作田地,有的則為宰大夫,協助管理封地。

不過好在這些公子雖然家世顯赫,但為人甚為謙和,也不嬌氣,在喬坤手下任勞任怨。

後來喬坤發現這幾個都是大侄子姬逸的小老弟,所以才不敢在他面前耍橫。

毛臻、姬克兩位對喬坤比較親近,兩人都是文武雙全,都修行乾坤八勁,修為並不算太差,簡單來說比不過黃飛彪,差了大概比黃飛彪差了一個黃飛豹那麼多。

散宜晉乃是庶常吉士,並不通武藝,雖然有一個陽光的名字,但性格卻比較冷澹,偶爾看喬坤的時候很有些陰沉,十分奇怪。

喬坤有神明感應情緒之能,但這能力並非萬能,能感應出什麼,還取決於對方的修為、身份,還有對喬坤的親近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