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戰術總結(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忽蘭忽失溫之戰,有人說朱棣和馬哈木殺傷相當。李志遠的《永樂十二年明成祖北征瓦剌敗績史實探析——兼考忽蘭忽失溫地望》。
作為蒙古學者,李志遠先生費盡心機想證明朱棣在忽蘭忽失溫之戰是慘敗而歸,故意諱敗為勝,然而他煞有其事的表示,朱棣大軍就是有50萬的時候,還是把自己缺乏常識的素養給暴露了個乾乾淨淨。
不過倒是差不多還原了忽蘭忽失溫之戰的大致輪廓。
首先,朱棣帶了不知多少人在忽蘭忽失溫遭到馬哈木3萬騎兵的埋伏,一度險象環生,後來是朱棣親自坐鎮中軍,用神機營擊退瓦剌,馬哈木敗退土剌河。
但很少有人注意一點,馬哈木並不是只有3萬人。而是4萬人。
原來,馬哈木除了在忽蘭忽失溫埋伏朱棣外,還派了1萬人的偏師,繞後去襲擊朱棣的後方大營,想來個斬首計劃。
只是陰差陽錯,朱棣跑到前軍坐鎮了,瓦剌這1萬奇兵撲了個空,但卻意外的把朱瞻基給困住了,並且截斷了明軍糧道,只不過瓦剌人不知道那人是朱瞻基,象徵性打了兩下就撤了。
好了,覆盤一下。
馬哈木在前方3萬人埋伏朱棣主力,派1萬人襲擊朱棣糧道和後方大營。
明軍主力被馬哈木埋伏,一時猝不及防,但朱棣很快反應過來,讓神機營開啟了局面,在正面戰場上擊潰了瓦剌騎兵,馬哈木連1萬偏師不管了,直接跑路。
但是,這1萬偏師卻超了神,斷了明軍的糧道。
朱棣在正面戰場上取得了優勢,想要追擊,但糧道被截,倘若真要繼續深入追殺,不確定性太大了,於是只好聽了好聖孫的建議,撤軍回師吧。
這就是忽蘭忽失溫之戰的全部過程。
這一戰的戰後統計,明軍和瓦剌戰損比差不多。
那請問這場戰爭明軍和瓦剌誰贏了?
認為明軍贏了的,理由是主線戰場上,明軍打退了瓦剌,並且在事後瓦剌入貢,達成了目的。
李志遠認為瓦剌贏了,理由是你50萬大軍嘛,打個4萬人的瓦剌,還打成這樣,你不輸誰輸?而且強行證明,瓦剌此戰之後依舊兵強馬壯。
但問題是,朱棣的第二次北伐(忽蘭忽失溫)有50萬大軍嗎?沒有。
《鴻猷錄》中表示:“命選為京諸省衛騎兵共十餘萬,各賜鈔給行糧,期明年二月集北京隨徵。”
永樂十二年,朱棣尚未遷都北京,考察周邊衛所總兵力,朱棣根本無力帶出50萬大軍,所以《鴻猷錄》中的十餘萬更為可信。
朱棣每次出塞作戰,走到一地,都會築城存糧,留下一部分士兵看守。
可以說,朱棣的部隊人數,是隨著持續深入而逐步遞減的。
真正到了與韃靼、瓦剌接戰的時候,沒準剩下多少人呢。
龔志剛和劉洪濤還表示,朱棣第二次北伐,直接參戰人員只有3萬多人,其他人要麼留下築城存糧,要麼都是後勤大隊,明軍和韃靼的對陣兵力比是差不多的。
這戰前,瓦剌還可以按著韃靼的阿魯臺揍。這戰後,瓦剌就開始打不過阿魯臺了。你非要告訴我瓦剌實力沒有受損,我真的很難信服啊。
所以,我只能說,忽蘭忽失溫之戰,朱棣在正面戰場上贏了,但在後方戰場上被瓦剌偷襲翻了車,導致雙方損失居然差不多。而朱棣因糧草不濟無法繼續追擊擴大戰果,只好撤軍,但最終還是達成了讓瓦剌朝貢的戰略目的。
下面我們就這次戰役開一個總結大會,在召開總結大會之前,有必要先說一下這次會議的必要性和議題,畢竟把朱棣和馬哈木同志請來開會並不容易,為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我們現在開始:
這次忽蘭忽失溫戰役雖然並不是什麼決定性的戰役,但卻很值得分析,因為這個看似普通的戰役中蘊含了一些明軍作戰的秘密和規律,是應該認真研究的。
這次會議主要探討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明軍能夠戰勝?
先說一下,馬哈木同志不要站起來了,不用激動,事情的經過我們已經知道了,戰敗是事實,具體分析還是交給我吧。
要知道,一場戰爭的勝負是有很多決定因素的,之前我們介紹過,明軍的騎兵個人能力不一定能夠勝過瓦剌騎兵,但為什麼明軍卻能在瓦剌佔據天時地利人和情況下擊敗瓦剌呢?
這是因為朱棣統帥下的明軍有一套極有技術含量的戰法和幾支高素質的部隊。戰法問題過於複雜,我們下面再討論,先說說明軍的高素質部隊:三大營。
三大營是朱棣同志組建的部隊,這支部隊也是明朝的最精銳部隊,它們分別是: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
先說五軍營,五軍營並不是指五個軍種,實際上,五軍營是騎兵和步兵的混合體,分為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這支部隊是從各個地方抽調上來的精銳部隊,擔任攻擊的主力。
下面說一下三千營,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五軍營是明軍主力,那麼為什麼還要單設一個三千營呢,這是因為三千營與五軍營並不相同,它主要是由投降的蒙古騎兵組成的。也就是說,三千營實際上是以僱傭兵為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