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死於征途的宿命(第1/4頁)
章節報錯
朱棣對待蒙古部落的這種指哪打哪,橫掃一切的軍事討伐有效地震懾了瓦剌和韃靼,自永樂十二年(1414)征伐瓦剌得勝歸來後,明帝國的邊界終於安靜了下來,瓦剌奄奄一息,韃靼心有餘悸。
“不打不服,打服為止”這句俗語用在此處十分合適。永樂大帝朱棣就這樣用武力為自己的國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此時永樂大典已經修成,邊疆平安無事,周邊四夷爭相向明朝皇帝朝貢,大明帝國可謂風光無比。
永樂二十年(1422),欠收拾的阿魯臺又開始鬧事,他率軍大舉進攻明朝邊境,其本意只是小打小鬧,想幹一票搶劫而已,估計明朝也不會把他怎麼樣,這一套理論用在別人身上有可能行得通,但可惜的是,他的對手是從不妥協的朱棣。
朱棣聽說這個十二年前被打服的小弟又不服了,也不多說,雖已年屆花甲(當時五十五歲),好勇鬥狠的個性卻從未減退。
不服就打到你服為止!
同年三月,朱棣又一次親征,大軍浩浩蕩蕩向韃靼進發,一路上都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到了七月,大軍抵達沙琿原,接近了阿魯臺的老巢。
阿魯臺實行不抵抗政策,是否有什麼後著呢?
答案是沒有。
阿魯臺不抵抗的原因很簡單,他沒有能力抵抗。
這位當年曾立志於恢復蒙古帝國的人已經蛻變成了一個小蟊賊,只能搶搶劫,鬧鬧事,他沒有退敵的辦法,唯一的應對就是帶著老婆孩子跑路。
蕩平了阿魯臺的老巢後,朱棣準備班師回朝,由於當時兀良哈三衛與阿魯臺已經互相勾結,所以朱棣決定回去的路上順便教訓一下這個當年的下屬。
他命令部隊向西開進,並說道:“兀良哈知道我軍前來,必然向西撤退,在那裡等著他們就是了。”
部下們面面相覷,人家往哪邊撤退,你是怎麼知道的?
可是皇帝說話,自然要聽,大軍隨即向西邊轉移,八月到達齊拉爾河,正好遇到了兀良哈的軍隊及部落。
兀良哈十分驚慌,朱棣卻十分興奮,按照現在的退休制度,他已經到了退休年齡,雖然按照級別劃定,他應該是廳級以上幹部,估計還能幹很長時間,但中國歷史上,皇帝到了他這個年紀,還親自拿刀砍人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值此遇敵之時,他橫刀立馬,以五十五歲之高齡再次帶領騎兵親自衝入敵陣,大破兀良哈(斬首數百級,餘皆走散)。
此後他又率軍追擊,一舉掃平了兀良哈的巢穴,這才心滿意足地回了家。
永樂二十二年(1424)元月,阿魯臺又開始重操舊業,在明朝邊界沿路搶劫,侵擾大同等地,此時朱棣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但為了徹底解決問題,他還是十分勉強地騎上了戰馬,第五次率領大軍出征。
就算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兒子著想,幫他把對頭收拾乾淨,將來才好安心做皇帝,就算留不下多少遺產,也給你留個太平日子吧。
古往今來的父愛,大抵都是如此。
六月,大軍出發到達達蘭納木爾河,這裡就是原先阿魯臺出沒之地,然而此刻已經是人去樓空。搶劫慣犯阿魯臺早已收拾好包袱,逃之夭夭了。
經過反覆搜尋,仍然不見阿魯臺的身影,朱棣的身體卻是一天不如一天,最終他選擇了班師。
朱棣也厭倦了,從少年時起跟隨名將遠征,到青年時靖難造反,再到成年時遠出蒙古,橫掃大漠。打了幾十年的仗,殺了無數的人,馳騁疆場的生活固然讓人意氣風發,卻也使人疲憊不堪。
還是回家吧,但朱棣想不到的是,他已經回不了家了。
可能上天也學習了朱棣這種凡事做絕的作風,他註定要讓這個喜愛戰爭和打仗的皇帝在征途中結束他的一生。
大軍到達榆木川后,朱棣那原本強撐著的身體終於支援不住,于軍營中病逝,年六十五。
六十五年前,在戰火硝煙中誕生的那個嬰孩,經歷了無數風波,終於在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獲得了永久的安寧。
在我看來,在遠征途中死去,實在是他最佳的落幕方式,這位傳奇帝王就此結束了他的一生。
這似乎也是一種宿命,生於戰火,死於征途的宿命。
後人詆譭朱棣,無非就是棄地、縮邊,北部防線整體南移,沒有戰略眼光,窮兵黷武!
有人笑話,天子守國門,本來北平就不是國門,朱棣一棄地,反而成國門了。
他們這個棄地,指的就是大寧和東勝。
關於棄守大寧。
最初的說法,是朱棣為了酬謝朵顏三衛在靖難中的幫助,割地給了兀良哈。但是朵顏三衛並沒有參與靖難,他們入駐大寧周邊,那都到了土木之變以後了,而且在俺答汗興起之前,他們一直都很安分,並沒有入寇行為。
最新的說法,是說靖難之役把河北、山東打成了無人區,朱棣不得不將大寧衛所南挪,充實北京周邊人口,結果造成了明朝北部防線的南遷。
靖難是造成了明朝在北方人手短缺,只能暫時濃縮一把。
那請問,永樂之初棄守大寧,是明朝在北方沒人。但二十年後,北方人口日漸恢復,晚年的朱棣為何還不恢復大寧?難不成朱棣的戰略眼光就這麼短視,看不透大寧拱衛邊疆的重要性?
大寧啊,這個前哨衛所有多重要,他爹朱元璋可以看出來,後世人可以看出來,就偏偏身經百戰的朱棣看不出來?你認為可能嗎?說白了,就是後勤壓力太大。
朱元璋初設大寧,除了散出銀錠和徵發民夫外,單是糧草就耗費了123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