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怎麼說?”

君士坦丁想聽聽他們的想法,同時也是想看看他們的態度。

卡爾沃和查韋斯對視一眼,硬著頭皮,小心翼翼的回答到,

“普世牧首的意見是遵照以前的標準,許多世俗教士都願意為陛下及帝國工作…”

“我不是問普世牧首,我問的是內閣的意見。”

聽到君士坦丁這麼說,卡爾沃兩人反而鬆了一口氣,

“內閣的意見自然是儘量以我們自主選拔人才為主,教會推薦為輔,儘可能的不要讓教會的勢力再大下去了。”

教會內部也不是一派和諧,按照修行方式,也可以分為世俗教士和苦修教士兩種,世俗教士大多教育良好,且積極的參與政府事務,在國家可以控制住教會的時候,世俗教士是帝國官員的主要來源,很多政府官員既是政治家,又是神學家,

而苦修教士沒有那麼多的要求,只是需要有一個虔誠的心就夠了,因此很多沒有接受過教育的人加入其中,也因此經常被世俗教士所瞧不起。

“那內閣準備從哪裡接收人才?”

君士坦丁不解,雖然很不想承認,但這個時候的教會勢力實在是太大了,很多帝國的行政機構顧及不到的地方,都是教會和修道院在行使政府的職能,

“我們可以放寬要求,對驛使、倉庫管理員等基層官員僅要求會希臘語,對行政人員,像市政府、行省政府的官員,減少省市官員自帶的行政人員,由中央政府調派,這群人的受教育程度就要高一些,要求嚴格一些。”

兩人已有腹稿,因此回答起來也是對答如流。

“受過教育的人這麼多,這群人你該怎麼選拔?”

君士坦丁再問,他就是想看看內閣的眼光如何,能不能起到和教會相抗的作用,哪怕只是一點點。

君士坦丁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把教會再次歸於皇帝的統治之下,這不光是形式上的,更要其配合皇帝的一切行動,一切唯皇帝的命令馬首是瞻,就像君士坦丁大帝、狄奧多西大帝和查士丁尼大帝時候一樣。

“不如就在他們入職前進行考核,篩選出一些帝國需要的、有足夠能力的人才,在經過簡易的培訓後放他們投入工作。”

卡爾沃心下一狠,這個提議讓君士坦丁大吃一驚,他沒有想到內閣的魄力居然這麼大,

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帝國,其官位和爵位都是相輔相成的,在東方由於實行科舉制度的原因,平民百姓上升的通道已經開啟了,但西方不一樣,西方的貴族勢力太強大了,西歐的采邑制讓地方貴族也有了和國王對抗的實力,在羅馬帝國時期,總督一般是元老出任,羅馬共和國時期,保民官、執政官甚至獨裁官,沒有哪一個是平民百姓,哪怕你是平民出身,且真的能力超強,功勳卓著,在上升的過程中,一定是會被貴族招安的,

很顯然,一個伯爵總督想要管住手下的伯爵領、公爵領,除非皇帝真的很關注你,不然還是別想了,別人是不可能服氣的。

考核制度就代表著有能力的人可以身居高位,並獲得中央政府的支援,藉著中央政府的虎威,才能夠辦事,但這就打破了歐洲千年來的傳統,這不是一家一國的事情,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比別人差,更關鍵的是作為公爵比子爵差,這不就意味著家族聲譽受損了嗎,對歐洲貴族來說,這可是最不能接受的事情。

“就這,貴族們也能同意?還是內閣自己私下裡想的,沒有說出去?”

君士坦丁皺著眉頭,在他看來,這簡直就是兒戲,把人放上那個位置很簡單,但想要人家配合你,你不讓人家服氣怎麼行,面對一個公爵,再猖狂的人也會冷靜下來,面對一名騎士,一般的貴族怎麼會放在眼裡,

至於說升爵,爵位的大規模氾濫必將導致國家公信力的下降,貴族他就是一個特權階級,君士坦丁承認並將維護這一點,否則他就沒有治理國家的根基了,平民百姓在政治上的話語權極低,經濟上的話語權也不高,軍事上也比不過從小接受軍事訓練的貴族,就這,除非像迪特馬爾申那樣的小國家也許還能讓農民作為主體,拜占庭就別想了。

“我們並沒有想著一步到位,考核也是分為兩種形式,”

卡爾沃解釋到,

“一種是貴族考核,這部分人我們打算主要將他們補入監察部門,用他們的名頭震懾住牛鬼蛇神,另一些則擔任各省市的高階官員,”

“還有一種是平民考核,這類考核就可以錄用一些比較有才華的平民做各市級行政區長官的副手,讓他們先學學經驗,也好為以後做準備。”

君士坦丁沉吟了一會,

“把愷裡烏斯請來,我要問問他的意見。”

會議廳中陷入了沉默,君士坦丁心中暗自盤算著,等待著愷裡烏斯的到來。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愷裡烏斯也出現在了幾人的眼前,行禮過後,又寒暄了幾句,君士坦丁這才開口,

“愷裡烏斯,元老院的情況怎麼樣了?元老們的生活還過的去吧?”

“有勞陛下關心,元老貴族們在各地辦廠,以前貴族們的窘迫處境已經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