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君士坦丁大帝親自營建的“新羅馬”,君士坦丁堡不僅在政治上擁有超然的地位,在文化上也是僅次於亞歷山大的地中海東部第二大文化中心,

自從亞歷山大被阿拉伯人佔領之後,君士坦丁堡就成為了基督世界的文化中心,古希臘的許多典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以及基督教歷代聖徒的著作都存放在城中的皇家館藏內,

也因此,君士坦丁堡學者雲集,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學者不是在義大利就是在君士坦丁堡,而且文藝復興運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古希臘典籍的重新學習和認知。

尤其是在君士坦丁十一世贏得了對奧斯曼蘇丹的戰爭後,更加吸引了歐洲各地的學者前來君士坦丁堡學習。

這麼大的優勢,君士坦丁自然要好好利用,早在出兵瓦拉幾亞之前,皇帝就在城內專門劃了一塊區域用來供學者們住宿,讓他們更好地探討學問,也因為這樣,一個計劃在皇帝心中慢慢成型。

一回到首都,君士坦丁就召集了內閣成員,商議關於大學的事宜。

在稟告過後,眾人魚貫而入,行禮後自然坐在了皇帝為他們準備的座位上。

“各位,這次召開內閣會議主要想討論一下在君士坦丁堡建立大學的可能性。”

君士坦丁開門見山,長期以來的軍旅生涯讓他養成了雷厲風行的習慣,

“把我們的館藏放進大學內供學生們學習,給他們提供食宿,邀請學者們來教學。”

首相卡爾沃有點遲疑,小心翼翼地問道,

“陛下,皇家館藏內的珍貴典籍很多都是孤本,放在大學內供人隨意翻閱是不是…”

雖然沒有明說,但皇帝聽出了他的言外之意,

“允許他們抄寫,但孤本的翻閱要在監督下進行。”

見皇帝提出瞭解決的方案,卡爾沃也不再遲疑,

“我覺得可行,大學的建立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國際影響力,在學者中施加影響,還可以讓我們得到更多的官員來填充各地空缺的崗位。”

畢竟是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學習,對大學的監管還是很輕鬆的,不用擔心培養出一群反國家的學生來。

“很好,正好君士坦丁堡有很多空地,隨便挑一塊建棟房子就行。”

“陛下,關於教授和生源方面的問題,我們的大學該如何招生呢?”

財政大臣查韋斯提出了疑問,

“對國際上的學者不作太大限制,只要對帝國抱有好感就可以來大學翻閱典籍,但必須是翻譯成希臘語的典籍,想看原本,就要成為教授,”

“而想要擔任大學的教授則另外需要條件,例如日常用希臘語教學,對皇帝抱有忠誠,不得傳播對帝國有害的思想等等,內政部就此做個章程呈上來。”

皇帝指了指弗洛雷斯,接著說道,

“生源方面,主要針對的是貴族。”

這很正常,只有貴族才有錢教育,,歐洲在子女的教育方面一直很先進,這麼一座舉世聞名的大學,只要有名額,肯定是不會錯過的。

“第一批學員就把帝國境內的年不滿二十五歲的貴族召集起來,這批學員就象徵性地收取一些費用就可以了。”

看著內政大臣不斷地記錄著,皇帝又補充到,

“把希臘語和羅馬史作為必修課,每半年考察一次。”

雖然知道是拔苗助長,但皇帝也管不了這麼多了,哪怕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人也是極大的勝利了,何況這些貴族還會影響到底層的民眾,起碼比什麼都不做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