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廷議(上)(第1/3頁)
章節報錯
永樂元年,三月十七。
這一天晨,夜色尚且還矇矇亮,上朝的鐘鼓之聲便響徹在朝集院上空。
包元乾睡眼惺忪地從被窩裡爬起,在清兒服侍下穿戴好嶄新的朝服,頭戴三梁冠便人模狗樣地上了馬車朝承天門趕去。
大臣們無論品階高低皆是蜂擁而去,從兩道側門魚貫而入,生怕落於人後。
包元乾頭一回上朝,他將象牙笏板大咧咧地插在後頸上,這般昏頭昏腦地被裹挾擠去,他理了理頭上搖搖的梁冠,生怕自己一抖給它抖下來了。
「包大人。」
「楊大人。」
在人群中,包元乾被人叫喚一聲,舉目看去,原來是楊榮。楊榮彬彬有禮,包元乾也不好怠慢。如今姜為投了名刺,自己又是大學士一職,自然在楊榮心頭自然頗有同僚之意。
只是唯有自己才明白,今日朝會之後,自己恐怕再無任何門路可入。這朱棣顯然是想栽培自己,甚至極有可能取代紀綱的地位。
往日的紀綱恭順如綿羊,朱棣使起來順手。可是靖難後的紀綱身居高位,逐漸顯露出他的獠牙,他私下的蠅營狗苟朱棣不可能不知道,所以朱棣也在防他,伺機尋找替代他的人出現。
奉天殿內,早已是兩班當列,御林甲士佇立四方,大殿周遭旌旗飛舞,鐘鼓之聲振聾發聵,群臣列於殿中,如履薄冰。
包元乾上玉階時,聽得東西兩側似有象鳴之聲,自遠處傳來。他心頭納悶,這上朝還得要大象相隨?
果不其然,這皇帝老子還沒到,這東西兩側的大象早已盛裝打扮,駝負金銀珠寶佇立於玉階之前的空地之上。
包元乾起先站在西側一旁,卻被周遭的人上下打量,一副好奇地神色。包元乾原以為是自己第一次上朝,旁人不認得他。
可是左右打量了一番,發現這些人都是燕頜虎鬚,眼神炯炯發亮,完全不似文人。
包元乾這才恍然,趕緊躥到對面文官佇列去。畢竟,他雖是驍騎尉,可實領的卻是大學士之職,驀地跑到了武官行列裡,實在是有些違和。
包元乾攢了攢汗珠,楊榮淡笑道:「包大人,這行列可不能隨意站錯了。」
包元乾看了這楊榮意味深長的話,自知是一語雙關。心道老子不但不能站錯,更不能跟著你們文武站,包爺只站皇帝老子!
這些文官行列中,不少人交頭接耳,所言的都是據說聖上得了一塊玉璽,自天而降,實在是匪夷所思。
楊榮幾人與包元乾只處於佇列中上位置,而文官首列有兩人是自己從未見過的。他詢問之下,才得知此二人的鼎鼎大名。
戶部尚書,夏原吉。
吏部尚書,蹇義。
包元乾忖度著,這二人分管戶部,吏部,足見朱棣對於二人能力的肯定。
此二部門乃是大明朝最為重要的要害之所,尤其是蹇義,身為吏部尚書,便是百官之首,丞相之擔。
在這內閣雛形將將形成的永樂朝,內閣並未有閣老之稱。此時的內閣更貼近一個顧問出策的功能,而非是中後期百官權力的巔峰。
此時的內閣多是些五六品的大學士,翰林院之人兼任。這些人年紀多在三十出頭,正是年富力強之時。雖然靠近天子,但品階與夏原吉,蹇義二人的尚書之職實在差的太多。
而那赫赫威名的司禮監,在此時也不過是大內十二監中一個並不起眼的部門。論及在永樂朝的地位,東廠還未誕生的司禮監,此時地位甚至不如鄭和所在的內官監。
不過,因為自己的提議,讓朱棣龍顏大悅,甚得皇帝青睞,曲意迎合在不知不覺間,恐怕這個司禮監的歷史將會被提前。
而自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後,這吏部便成了六部之首。吏部尚書也一躍成了百官之首,吏部尚書常常自稱己為「太宰」,意喻這個職位便是昔日之丞相。
如今的蹇義擔此責任,無論是資歷還是名望,都堪稱文臣第一人。楊榮,楊士奇這些內閣之人見之蹇義,還是略遜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