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拖鞋出廠價每雙八毛,陳揚的批發價每雙一塊兩毛,看似利潤巨大。

但室內拖鞋的技術含量太低,甚至不如手工做的布鞋,會有很多個體戶緊跟而上。

陳揚知道,任何一種暢銷產品,很快就會有無數同行冒出來與你競爭。

不斷創新,加快產品替代,是企業不倒的不二法門。

把鞋子賣出去,有葉菁負責,陳揚用不著操心。

銷售渠道還是原來的兩個部分。

一個部分在上海本地,全市六十多個銷售點,葉菁只需派人把貨送過去,然後就是坐等收錢。

另一個部分在自己的旅社,及周邊其他旅社,透過旅社裡的房客,把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根據陳揚的安排,葉菁定了一條規矩。本市的客戶,一個月結帳一次。而外地的客戶,必須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葉菁乾得很棒,陳揚也插不上手。

陳揚要做的事,是騎上葉菁的腳踏車,把上海的十幾個百貨商店跑了個遍。

一番奔波和折騰,陳揚買了三十多雙鞋,其中一些還是進口鞋。

這些鞋拿回家去,供二弟參考,設計出新的款式和花樣。

陳揚還有一個體會,賣鞋的比做鞋的賺得還要多。

就拿室內拖鞋來說,二弟他們是生產者,每雙出廠價八毛,利潤大約是一毛五分。

陳揚作為批發商,拿過來之後,每雙加價四毛,批發價達到每雙一塊兩毛,利潤率高達百分之三十三點三。

哪怕降個一毛兩毛,每雙也還有兩毛的利潤,也比二弟他們賺得多。

作為批發商,關鍵還是穩定的銷售渠道,並不斷的拓展新的銷售渠道。

但現在,首先要抓的環節是生產。

陳揚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葉菁,他要回家一趟。

四天以後,陳揚已站在自家的院子裡,啃著剛蒸熟的玉米。

二弟站在大哥身邊,討好的拿著木盤,木盤上擱著幾根玉米。

“大哥,你帶回來的整箱子鞋,是不是送給我的?”

陳揚笑道:“我糾正一下,不是送給你的,是賣給你的。”

“你也太小氣了,大哥。”

“三十多雙鞋,將近一百二十塊。老三,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二弟的腦子,也比以前轉得快,“好吧,我讓蔡福滿和蔡朝陽也負擔一些,我們三個人均攤,一個人四十塊。”

陳揚笑了,“老三,你這叫成本轉嫁。”

二弟問道:“你這趟回來,是不是有大動作?”

陳揚哦了一聲,“你看出來了?”

“我看你胸有成竹的樣子,我就猜到了。”

陳揚點點頭,“家庭作坊的生產方式該淘汰了。老三,你既要擴大規模,又要改變生產方式,才能跟上市場的實際需要。”

“室內拖鞋還做不做?”

“一邊繼續做室內拖鞋,一邊開拓其他鞋類。就現在分析,以你的生產能力,還可以生產休閒鞋。”

“好,我可以馬上進行。”

陳揚問道:“最近村裡有什麼事嗎?”

二弟撓著腦袋想了想,“主要有兩件事。一是童小芳住院動手術,剛從醫院回家,現在應該快好了。”

“噢,回頭我看望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