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有時晴天有時陰(第1/2頁)
章節報錯
陳兵最聽他大哥的話,皮箱廠的機制創新,他就完全照著大哥的思路進行。
幾天之間,陳兵的皮箱廠停止了皮箱殼生產,村裡卻很快冒出十幾家專門做皮箱殼的個體戶。
這些個體戶除向陳兵供貨,同時也向蔡嶽松的皮箱廠供貨。
陳兵和蔡嶽松也有約定,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收購價格。
也就十天不到,陳兵的皮箱廠,日產量從原來的八十多隻,一下子增加到兩百二十多隻。
陳揚卻不滿意,他告訴陳兵,以他的計算,應該能達到日產三百隻以上。
蔡嶽松那邊,以前每天生產四十隻不到,現在也順利超越了一百。
以前,二人每隔兩天或三天,向海門碼頭送一次貨。
現在發展到一天一趟。
陳揚也是遵守約定,五天結一次帳,每次都用現金。
木製皮箱,這個時候還剛剛興起,不愁沒有銷路。
至於利潤,陳揚不傻,二弟拼命生產,但每一隻獲得的利潤,頂多只有他的三分之一。
陳揚也無須奔波。
葉菁很可靠,每隔五天,透過中國銀行給陳揚匯款一次。
因為生意好,葉菁也不勸陳揚去義烏市場了。
義烏有義烏的優勢,而且優勢在逐漸擴大,但路橋也有自己的優勢,有些方面是義烏暫時難以取代的。
比方說,原產地來自路橋街的產品,就有自身的優勢,除非你義烏也有產地。
陳揚告訴葉菁,他們銷售的商品,部分是義烏沒有的,部分是義烏剛發展起來的。
只要堅守這個規則,他們的生意就不會垮。
原產地太重要。
就拿木製皮箱為例。陳揚直接從廠家進貨,再透過自己在上海的貿易公司,批發給全國各地的批發商。
而義烏那邊,附近暫無木製皮箱生產企業,要先去路橋市場進貨,然後再透過義烏市場批發出去。
多了路橋市場這個環節,就至少增加百分之十以上的成本,這就是路橋市場的優勢所在。
當然,陳揚也知道,就他的皮箱業務來說,優勢非常短暫。
商品經濟條件下,任何一種新產品,即使技術含量很高,也維持不了一年及一年以上的優勢。
更何況木製皮箱這種產品,幾乎沒有什麼技術含量。
一句話,只有先發優勢,沒有持久優勢。
所以,陳揚才催促陳兵拼命的生產。
先把該賺的錢賺到手,至於以後,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那些大經濟學家,在他們的著作裡,總是強調企業要有長遠規劃。
陳揚覺得可笑,他認為強調這個觀點的經濟學家,應該沒當過企業家,一定是在紙上談兵。
任何一個企業家,都應該把眼前能賺到的錢賺到手,在此基礎上,才有資格去考慮長遠規劃。
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所以的長遠規劃都是狗屁。
也算陳揚走了狗屎運,也算他有“先見之明”。
皮箱銷售僅僅火爆了三四個月。
六一兒童節剛過不久,皮箱的銷售就開始疲軟了。
讓陳楊感到意外的是,申菁在電話裡告訴他,鞋類銷售和小商品銷售也是直線下滑。
陳揚納悶,難道是自己的經營方式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