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揚笑著先強調一句,“僅供參考啊。”

蔡嶽松笑著點頭,“僅供參考,僅供參考。”

“嶽松叔,棕櫚刷子和棕櫚掃帚,如果擱在幾年前肯定行,但現在不行了。我從路橋市場批發小商品,其中就包括棕櫚刷子和棕櫚掃帚,但一年前就不進了。”

“為什麼呢?”

“三個原因。一是做棕櫚刷子和棕櫚掃帚的人太多,僅咱們村,就有五六十戶人家在做。僅周邊幾個村,我知道的就有好幾百家。反正是做的人太多太多,多到濫大街了。”

“二呢?”

“因為一,做的人太多,價格就壓得低,利潤就薄。在這種情況下,新進入這個行業的人,是非常非常吃虧的,很可能賺不到錢。”

“三是什麼?”

“三最關鍵,對這個行業也最致命。現在有了尼龍絲做的刷子,和尼龍絲做的掃帚。上次我在路橋街那邊,還看到機器生產尼龍刷子和尼龍掃帚。”

蔡嶽松默默的點了點頭。

陳揚補充了幾句,“嶽松叔,當一個產品能用機器生產的時候,就意味著手工製作的被淘汰,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

“揚,謝謝你的僅供參考。”

“嶽松叔,我只說說,但不管實際。”

蔡嶽松笑道:“那就好人做到底,說說我能幹些什麼。”

陳揚想了想。

“要麼做鞋,要麼做鞋底。就目前來說,這二者都屬於朝陽產業。只是前者入門容易,後者投資巨大。”

“還有嗎?”

“你稍等。”

陳揚起身,去房間拿來一隻空著的皮箱。

“做它。”

“做皮箱?”

陳揚點點頭,“過了元旦,我會讓我二弟再辦一本營業執照,專門做這種皮箱。”

蔡嶽松思忖了一下,“揚,那我也試著生產皮箱。”

陳揚微笑道:“嶽松叔,如果你做,你的第一批產品我全都收下。”

“那就一言為定。”

“一言為定。”

陳揚送走了蔡嶽松。

可惜只有一個蔡嶽松。

陳田春還有陳夏芬和陳夏祥,這幾天走親訪友,就是不在陳揚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