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為何在短短數年之間,接連發起東征和南征。

這個問題,一時間縈繞在瞭解縉的心頭。

很快他就得到了答案。

隨後不由側目看了一眼身邊的朱樉。

今天的朱樉和過往很是不同,老老實實規規矩矩的,雙手揣在一起,老神在在的樣子。

然而解縉的眉頭卻是緊緊皺起。

當初國家最先開的南征,是因為交趾道乃中原古有之疆土,二來則是為了交趾道那肥沃的土地和資源。

在當時朝廷推行攤丁入畝的前提之下,更是為了緩和與朝中那幫開國功勳的關係。

至於東征就更簡單了。

純粹是因為近年來,東南沿海漸漸冒出苗頭的倭患。加上朝廷需要瀛洲的金銀,以及倭工前來建設大明。

不過若是說起最後一個原因。

如今中原倒是再也看不到一個倭人了。

解縉有時候在想,或許在某位如今遠在北疆的貴人眼裡,倭人從來都是連旱廁裡的刮板都不如的。

藉著一場山西道動亂,整個中原的倭人都悄然消失。

這便是大明要開南征和東征的原因所在。

那麼。

眼下自己若是要想修建洛陽至哈密衛的鐵路。

該給朝廷獻上一個怎樣的理由?

解縉聽懂了朱樉的話。

他需要給朝廷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來達到自己修建那條世紀鐵路的目的。

近處的棧橋上,兩艘緩緩駛入的寶船,已經鳴起了號角聲。

解縉不得不再一次看向今日負責迎接儀式的秦王殿下。

他一時間想不到那個不容拒絕的理由,但他覺得朱樉今天既然先開了口,心中定然是有了一個理由的。

到底是怎樣的理由?

解縉的心中好似有一隻狸花貓,正在不斷的撓著他的心窩子。

可是停靠進棧橋裡的寶船,已經緩緩的放下了斜梯。

朱樉則是哈哈大笑的張開雙臂,邁出腳步,走向棧橋。

在他的身後,無數的朝中官員,緊隨其後。

解縉不得不一同邁出腳步,防止自己成為那個壞了今天迎接儀式的人。

整個龍灣碼頭上,除了朝廷的官吏,再無旁人。

倒是遠處上下游的高地上,有不少的百姓聞訊而來,其中大多還都是居住在應天府的軍戶們。

碼頭上,旗幟招展。

太常寺的官員們早早的就領著衙門裡的樂師們,將棧橋近處的一大塊空地霸佔。

當寶船上落下斜梯後。

那激昂的樂聲便漸漸響起。

當兩名穿的花紅柳綠的官兵,手中舉著一面小旗,從寶船上走下來時。

碼頭上的樂聲,便開始變得舒緩起來,大抵是有著撫慰人心,以安凱旋將士之心的用意。

那兩名穿的分外好看的官兵,則是一隻手舉著小旗,在碼頭前來回的奔走著,且不時的看向身後的寶船,時刻注意著寶船上的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