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匠瞭然道:“哦…也難怪了,畢竟是京城啊,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都有,只是這推車比我以前做的都複雜一些,恐怕需要兩三日的工夫。”

“時間不是問題,就是,價格不知如何…”孫芸娘摸了摸囊中羞澀的銀子,有些底氣不足。

“這鐵推車成本高,少於300文,小店恐怕是要虧本的。”鐵匠耿直道。

孫芸娘也不喜歡磨嘰,兩三下把價格殺到了260文,咬咬牙便交了定金。

雖說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可她是真肉疼啊。

解決了這件大事,又跑了一趟木匠鋪定製了一個招牌和竹片,一晃中午就過去了。

冬日的天色暗得比平時早,為了不走夜路,孫芸娘加快了腳步,去了最近的菜市。

青巖鎮的菜市雖然不具備現代農貿市場的規模,但是食材的豐富程度讓她大感意外,大部分現代的常用食材和調料,基本都能買到。

可這才買了二十斤黃豆,孫芸娘那瘦弱的身板就開始晃晃蕩蕩了。

她用手肘抹了一把額頭上的虛汗,心想這些東西要是能直接扔進祖宅就好了。

思緒未落,她手中的東西瞬間就消失了!

孫芸孃的心跳如擂鼓一般,心虛地朝四周看了看,好在大家都在專心地做買賣,根本沒人注意到她。

鬆了一口氣,面色這才恢復如常,心裡也樂開了花。

接下來她便無所顧忌了,手中的食材稍重些,便找一個無人的角落把東西扔進祖宅。

夕陽西下,孫芸娘滿載而歸,直至村口時,避免有村民起疑,她才朝著戒指喚出一兩樣食材,提著東西進了村。

三日後,天還沒亮,孫芸娘便起來生火了。

她掀開木盆上的溼布,昨夜她用祖宅的料理機榨出豆漿做成了豆腐,這些切好的豆腐片已經被鹼水浸泡發酵了一夜,用食指輕觸了一下,黏度剛剛好。

平底鍋刷上一層薄油,架在了灶臺上,把兩片巴掌大的鹼水豆腐片輕輕放入鍋中慢烙。

隨著鍋底溫度升高,豆腐片漸漸鼓脹起來,表皮烙至微黃後再翻面。

豆腐片繼續鼓脹,像一個被吹大的小氣球,這時她便把灶火微微調小,豆腐片便慢慢癟了下來。

接下來關鍵的還是配料,她拿出一個海碗,放上適量涼白開、鹽、花椒粉、姜蒜水、麻油、醋、一大碗香菜和蔥花、一壺生抽。

至於提味的配料,古代雖還沒有味精這種東西,可是替代品卻是非常豐富。

例如高湯、魚醬、蝦醬、蝦皮、香菇醬等等,完全不遜色於現代工業製造的提鮮產品。

於是孫芸娘又朝蘸料里加入了一勺蝦醬,一袋糊辣椒粉。

糊辣椒是現代黔省老百姓家裡的一味必備的調料。

這個嗜辣大省的辣椒種類歷來豐富,青椒、尖椒、幹辣椒條、糟辣椒、五香辣椒都是常用的食材。

但無論有多少辣椒品種,黔菜對辣的標準都只有一個,那便是香辣,這與川菜的麻辣相比是迥然不同的。

而糊辣椒就是一味香辣口感滿分的調料了,這種辣椒通常由生紅辣椒曬乾脫水,之後用爐火烤至焦糊。

冷卻變脆後,再用擂缽搗碎,或是直接用手搓成粗塊,便成了具有獨特焦香的糊辣椒粉。

不可思議的是,在南楚,竟然早早就有了糊辣椒這種食材,既讓她覺得方便,又少了一條發財路,有些遺憾。

她把蘸料攪拌均勻,用筷子沾了一滴嚐了嚐。

“唉,味道是不錯,可菜市裡竟然找不到木姜子和魚腥草,缺失了兩味靈魂調料啊,特別是木姜子,少了它香味便少了一半…”孫芸娘蹙著眉頭自言自語。

那名為木姜子的香料又叫山胡椒,形狀似花椒顆粒,但比花椒光滑,新鮮時呈綠色,乾燥後呈黑褐色,這種神奇的香料,聞之介於花香和果香之間,有一股清新的檸檬味,食之又介於麻和辣之間,類似香茅草的特殊口感,不僅能夠刺激味蕾,還有益於開胃健脾,非常適用於各種香辣小吃的蘸料中。

孫芸娘摸了摸下巴,眸光流轉,默默想著調料的名字,展開手掌,立馬落入一個灰色的小瓷罐。

甫一掀開蓋子,滿滿的褐色顆粒,她滿臉欣喜之情立馬代替了前一瞬的鬱悶,有廚子老爸在,祖宅裡最不缺的就是廚具和調料了。

她當即倒入菜籽油,架到了灶臺上,八成熱後,再倒入半罐木姜子,開始熬製木姜子油。

木姜子顆粒可以直接用於火鍋或湯裡調味,但是用作蘸料,製成油後,口感會更好。

約摸一刻鐘後,鐵鍋裡逐漸冒起了一層細細的泡沫,孫芸娘當即關火晾涼。

她用筷子點了一滴木姜子油,放進舌上抿了抿,當即觸電似的爽麻感鑽進口腔,有點像兒時吃過的跳跳糖,瞬間提神醒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