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工業化不是說讓音樂變成流水線式的產品,但結構上兩者很相似,就像工廠裡的工人各司其職,每個人都負責著不同的環節,但所有人的工作搭配在一起,就是將音樂給做好。”

路揚解釋著:“總之就是專業的事兒交給專業的人來做,會編曲的就去編曲,會寫旋律的去寫旋律,會寫歌詞的就去寫歌,一首歌由幾個專業的人共同完成,這樣出來的歌曲質量會更高。”

“有這方面的必要麼?”顧清寒還是不理解路揚的想法,她輕聲說,“一般我們這些唱歌的,都是透過購買別人寫好的歌曲來唱,那些人也是專業的。”

“不不不。”路揚搖搖頭,“你還記得第二樂球之前為了擴大樂庫的行動麼?”

“簽約網路歌手?”顧清寒低聲詢問。

“嗯。”路揚點點頭,“這些網路歌手出身各不相同,有從工地上搬完水泥匆匆唱兩首歌紅起來的,也有經過學院學習的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選擇在網際網路上唱歌,還有成千上萬的業餘愛好者,他們因為某個熱點或者某個事件火了起來,能依靠網路吃一碗飯。”

“你想說他們大部分人沒經歷過專業的訓練?”顧清寒問。

“不,我說了啊,他們裡面有唱得不錯的,這些人透過翻唱或者自己創作的單曲火了,引來了不少關注。”路揚說,“那些歌曲在網上火爆過,你有認真地聽過他們的歌曲嗎?”

顧清寒搖搖頭。

“是沒聽過,還是沒認真聽過?”路揚又問。

“聽過幾首,但我欣賞不來。”顧清寒搖搖頭,“總感覺兩邊不是一個審美的標準,又或者我不算是他們的目標受眾,他們的市場更下沉。”

“不。”路揚認真地說,“是他們的那些爆火歌曲都有一個共同點——或許旋律和編曲做得很好,但有些是裁縫,而歌詞......大部分詞不達意,扯東扯西沒一箇中心點,而且中英文亂用。”

顧清寒皺皺鼻子,“我說當時為什麼聽不出他們的歌好在哪裡。”

“市場需要調整。”路揚說,“歐美音樂在這方面做得比我們要好得多,國人只記得他們的歌手,很少去看編曲和旋律,其實你看看歐美的歌手,每一個人的後面都有專業團隊,臺前一個人,臺後無數個專業人士。”

“我們也有。”顧清寒說。

“營銷和炒作的專業人士麼?”路揚嘲諷式地笑笑,“除了曾經的幾個歌后歌王,誰能配備這樣的團隊?”

顧清寒想了想,突然不說話了。

她發現這是現實,除了站在山頂上的那幾個人,好像中層以下都沒有專業的團隊,這些年網路歌手的爆火引起了不少的討論聲,大家都執著於找出他們的不足與漏洞,唯獨沒想到該怎麼解決。

而那是病根。

“音樂工業化能解決這些問題麼?”過了很久,顧清寒問。

“我說不好。”路揚很坦白。

這世界和之前的那個世界有些區別,雖然雙方都是處於資訊大爆炸的時代,但這邊的節奏明顯要慢一些,很多現象級的產品都沒出來,等到短影片的風口一來,垃圾歌曲就會橫掃整個市場了。

他見過那樣的場景,音樂裁縫裁剪出來的旋律,配上無病呻吟、看似高深莫測實則一坨大便的歌詞,一首歌就出來了,運氣再好點的話,那歌火了。

然後又是專業人士的批評,網友群體各執己見,一邊覺得只要好聽,其他我不管,一邊覺得專業的說得對。

歷史總會重演,不斷的爭吵聲中,口水歌會遍佈市場,前人好不容易培養起來聽眾的審美,現在又要回到常態,一部分人樂呵呵地聽著粗製濫造的歌曲,然後樂壇慢慢慢慢地......

垮掉了。

路揚能預測到不久的未來,但他說不清音樂工業化是否真的能阻止,首先是要有那麼多的編曲人和寫詞人會給網路歌手或者是平民歌手服務,其次是他們要製作出好的作品,征服大眾,也能保持高水準。

而不是一群臭魚爛蝦在那裡胡鬧,讓不堪入耳的歌曲胡亂地擠進市場,讓旁人對音樂圈失去信心。

“讓你沒把握的事情,我好像還是第一次聽到啊。”顧清寒幽幽地說。

“這事兒吃力不討好。”路揚說,“提高了音樂創作的門檻,指不定要被別人按著頭罵上三天兩夜。”

“效果是好的麼?”顧清寒問。

“是好的。”路揚點點頭,“這樣會培養人才,會讓更多有編曲能力寫詞能力的傢伙有上飯吃,還記得我之前給你做過的那個比喻麼,音樂市場就像一塊蛋糕,但這塊蛋糕已經很久了,開始出現頹勢了,它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會腐壞,而音樂工業化是讓蛋糕不被腐壞,甚至更美味且更大的辦法,雖然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成。”

“效果是好的那就去做。”顧清寒說,“我都支援你。”

路揚給她豎起大拇指。

他們默契地沒在舊金山入住,在飛機上已經休息好了,在拿到顧家車輛之後便往洛杉磯一路行駛,黑色的肌肉車在一號公路上搖搖晃晃的,透過車窗能盡攬海邊路境,也能看到海邊的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