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最後兩年(二合一)(第1/4頁)
章節報錯
輪胎圈的生產線穩定下來後,餘恪又發現了一個新問題。
那就是效率太低了!
平均下來,一天最多產出七八百隻輪胎。
餘恪橡膠廠裡的生產線路,從收集樹汁,到製取橡膠,再到二次加工橡膠製成橡膠製品。
幾乎都是工人手工製造,而非車床,自然效率高不了。
苦思冥想一番後,餘恪不得不放棄不切實際的想法。
車床這玩意不是他做不出來,而是太耗費時間了,沒這個必要。
不如直接從西方國家訂購一批車床來得更合算。
於是餘恪又發了封電報給張之洞,電報中闡明瞭橡膠廠的需求。
很快就收到了張之洞回信。
張之洞表示讓他放心,這事他來解決。
餘恪收到回信後放下心來。
張之洞人脈比他廣得多,有他保證,自然不會出什麼問題。
果然一個多月後,幾名德國人便來到了蓮花縣,隨之而來的還有一條馬車隊伍。
馬車上放著十多臺各種型號的車床,有臥式車床、落地車床、轉塔車床等。
大部分是完整的,小部分因太過龐大或沉重被拆成了零件。
這些車床並非使用電力,而是像縫紉機一樣的腳踏車床,十分原始。
而那幾名德國人則是張之洞請來,幫助餘恪安置和建立車床生產線的。
雖然餘恪覺得自己並不需要這幾名德國人的幫助,而且這幾名德國人十分高傲,讓餘恪心裡有些不快。
但餘恪還是耐心的接待了這幾名德國人。
畢竟這幾個德國人是張之洞清來幫助他的,若是得罪了他們,張之洞會很難做。
之後,在這幾名德國人的指點和幫助下,餘恪橡膠廠的生產效率提高了很多倍。
有了車床,一些原本要十個人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只需要兩三個人就夠了。
空出來了不少人手。
有了這些多餘的人手,餘恪便也可以開始生產其它的橡膠製品。
之前已經有了做腳踏車輪胎圈的經驗,餘恪便首先開始製造其他種類的橡膠輪胎圈。
當然,由於技術限制,充氣輪胎暫時還做不出來。
除了輪胎外,橡膠廠同時也在嘗試生產手套、皮管、腳踏車坐墊、膠衣等產品。
雖然短時間內很難做出合格的成品,但至少有了努力的方向。
生產這些橡膠製品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並不簡單。
而且許多橡膠製品並非生活必需品,只有將成本降下來,對應價格定低一些,才會有銷路。
又過了三個多月,所有的橡膠製品都已能夠規模化生產。
但可惜的是,銷銷量並不像餘恪仍未得到那麼好。
橡膠廠每個月總計盈利只有七八千兩白銀,對於餘恪和張之洞的事業所需的資金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張之洞告訴餘恪,他已經得到了一批豪商的支援,那些豪商願意每個月支援張之洞一批銀錢,共計有上萬兩。
但張之洞也要付出對應的利益,比如說降低商稅等一些政策上的支援。
兩廣地區的豪商眾多,具都是腰纏萬貫的主,不少豪商甚至將生意做到了國外。
能與這些豪商有利益往來,並獲得他們的支援,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