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準備造反,張總督你一起嗎?”

餘恪話音未落,門口走進來一人:“張大人,你我同僚兩年,可不要讓我難做啊。”

“劉永福?……餘恪,你竟然早就準備造反?”張之洞滿臉難以置信。

餘恪淡淡道:

“張總督,話不要說得這麼難聽,漢人造韃子的反,難道不是天經地義嗎?”

“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您從沒聽說過嗎?”

“這滿清朝廷哪裡值得您效忠?”

張之洞質問道:“你就不怕弄得民不聊生、神州陸沉嗎?”

餘恪語氣激昂,反問道:

“我不造反,百姓就聊生了嗎?”

“我不造反,慈禧、李中堂就會勵精圖治,停止爭權內鬥?”

“我不造反,法國人、英國人、俄國人、東瀛人,就不侵略神州了?”

“張大人,都到這個地步了你還不明白?從古至今,哪一次變革不伴隨流血和犧牲?”

“大清都爛到根子裡了。即便孔聖在世,也救不了大清!”

餘恪負手而立,看向屋外陰沉的天空:

“清廷的氣數已經盡了,而西洋各個強國以及東瀛,都比我們更早經歷了政體改革和工業革命!”

“海對岸的彈丸小國東瀛,同治七年時才開始工業改革,至今不過二十年。國力就翻了十倍不止。”

“同治十一年時,就已不將我華夏放在眼裡,吞併了我華夏屬國琉球。”

餘恪冷笑道:“而朝廷中那群碌碌蠹蟲,只顧黨同伐異,不理國事。這一點上洋務派也強不了多少!”

“內閣那些身居高位的老夫子更是目光短淺,抱殘守舊,以為靠一本《論語》便可治國安邦,屢屢阻礙洋務運動!有這些人拖後腿,大清何愁不玩完?”

“即便我不造反,這大清朝又能存續幾年?”

“二十年?三十年?”

“鴉片戰爭到今日已有近四十年,這四十年滿清朝廷簽訂了多少喪權辱國的條款?”

“難道要等到清廷將我華夏所有國土都送出去,再跟它一起陪葬嗎?”

餘恪回想起二十年後,慈禧獨掌朝權。

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的理由打進京,慈禧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勢,不讓權給光緒帝,又害怕洋人扶持皇帝,於是預設支援義和團的行動。

而這正給了八國聯軍進京剿匪的藉口,而慈禧居然直接跟八國宣戰!

後來八國聯軍勢如破竹,輕鬆鎮壓了義和團。慈禧又趕快求和,以簽訂《辛丑條約》,並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賣國名言: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餘恪穿越到這個世界以後,最想殺的人非慈禧莫屬了。

本來他還想著等自己踏入煉髓境界後,有了天下無雙之武力時。

直接去北平刺殺慈禧,再順手把李鴻章、光緒帝等一塊兒弄死。

不過後來就打消了這個想法。

要是慈禧現在就死在他手裡,恐怕整個華夏就徹底亂了。

到時候軍閥割據、戰亂不休的場面將會提前來臨,西方諸國也會趁機來分一杯羹。

餘恪現在手裡已經掌握了一支五千人的新軍。

雖然新軍名義上是張之洞,而餘恪只是新軍的參謀,但對新軍把控最深的人卻是餘恪。

新軍成立至今,大大小小所有軍務都是餘恪在處理。

甚至連行軍打仗,排兵佈陣他都參了一手。

新軍的四個團長,都是他一手扶持起來,對他言聽計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