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甲午海戰。

隨著北洋水師在日軍的炮火中全軍覆沒,浩浩蕩蕩的洋務運動也自此宣告破產。

當洋務派的領袖李鴻章從權利之巔滑落時,另一個人卻在迅速崛起,接替了李鴻章的位置,成為了晚清頭號忠臣。

這個人就是張之洞。

張之洞掌權後,親自設計並且施行了一套新政。

試圖自上而下,全面地建設出一套完整的現代化、政治、司法、軍事、經濟乃至教育體系。

挽救風雨飄搖,即將傾覆的清廷。

但他的這些努力,非但沒能挽救大清,反而讓辛亥革命的爆發提前了很多年。

張之洞本是與洋務派作對的清流領袖。

但他在主政一方後,卻發現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僅僅只靠儒學“以經術為治術”的那一套,救不了大清。

於是,他從不談洋務的清流領袖,變成了公開承認“洋務最為當務之急”的人,並且比朝廷中的洋務派更加激進。

就在兩年前,法國入侵越南,逼迫越南簽訂《順化條約》。越南於是向宗主國大清求援。

李鴻章認為“戰端一開,必定兵連禍結,即使一時戰勝,未必歷久不敗”。

堅決不出兵,對越南的問題置之不理。

而時任山西巡撫的張之洞則接連上奏請求出兵,認為法國之所以侵略越南,根本目的是大清的西南地區,捨棄越南也避免不了戰爭。

張之洞還上書慈禧,建議派李鴻章李中堂大人這樣善於用兵的大臣,去督辦軍務……

慈禧聽後,還真的打算派李鴻章去。

裱糊匠老李知道後勃然大怒,把張之洞三代祖宗都罵了個遍。

上奏說派他這樣一個白頭老翁去守戍邊疆,是以珠彈雀、大材小用。並且說朝廷有這種想法,寒了他這個老臣的心。

倒是比李鴻章大了整整十歲的左宗棠,主動上奏要去廣東訓練軍隊,準備與法國人作戰。

但慈禧顧忌左宗棠在軍中的影響,怕他擁兵自重,也沒有同意。

最後,兩廣總督的位置,落到了一無人手、二無無帶兵打仗經驗的張之洞身上。

就是面前這位了。

餘恪看向床上的老人,只見對方身軀幹瘦,面色灰黃,嘴唇皸裂。一副奄奄一息的樣子。

聽到動靜,張之洞有氣無力地睜開眼。

“表兄。”張晟坐到床邊,從侍女手裡接過毛巾,擦拭張之洞的額頭。

張晟輕聲道:“我請了享譽杏林的餘神醫,他一定能治好你的。”

“嗯……”張之洞有氣無力地應了一聲。

餘荃走到床邊,替張之洞把了把脈,半晌後眉頭微微皺起。

餘恪在一旁仔細的觀察了一番,雖然能看出張之洞患了惡症,但一時間也瞧不出病因。

餘荃扭頭對餘恪道:“恪之,可有攜帶銀針?”

餘恪點了點頭,從懷裡掏出一個布卷遞給餘荃,同時對張晟道:

“張伯伯,可否讓人取一盆炭火,一盆清水來?”

張晟連忙點點頭,吩咐一旁的侍女照著做。

餘荃道:“恪之,過來幫我一下。”

餘恪走上前去,根據餘荃的指示把張之洞的上衣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