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四十六章 外國人真會玩雙標!(第1/2頁)
章節報錯
“刻漏雖好,但是不是獨一無二啊。”
陳翰砸吧砸吧嘴,有些可惜的說道。
雖然,華夏人的“時間”和“曆法”觀走在很前面。
但是正因為在漢代已經很普遍了,所以這種漢代的銅漏壺,全國已經出土了七八個了。
都是在大貴族,列侯和諸侯王墓中出土的。
雖然算是珍貴,但是不夠特別。
陳翰在接連發現了西漢本土花生和蟲草,乃至疑似“蒸餾器”的青銅器後,眼界也變叼了。
不是那種可以改變歷史,震動考古界的大發現,都不入他眼了。
見陳翰如此態度,溫所張又好氣又好笑的說道:“哪來那麼多獨一無二的文物?”
“不過我們倒是還發掘了幾件博山爐,樣式非常的精美。”
“博山爐?”陳翰頗感興趣的看向了溫所長。
古往今來、香文化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折射出華夏文明的燦爛光輝。
爐熱情暖,青煙翠霧之中,不知引發了多少靈感,增添了多少熱情,平息了多少怒火。
在香爐鳥鳥香菸之中,不知道多少國家決策,被做出決定。
可以說,華夏文化中獨特的香文化,是伴隨了華夏人幾千年的。
而博山爐,就是香文化中,香爐的代表物。
這玩意,光聽名字,就有一種說不上來的“仙氣”感。
《詠博山爐》詩曰:“上鏤秦王子,駕鶴乘紫煙。”
李白的《楊叛兒》詩云:“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
這些詩句,記述的都是博山爐薰香時,香菸繚繞的迷人意境。
所謂的博山爐,其實就是一座座製作成“海外仙山”樣式的燻爐。
華夏自古就有薰香的習俗。
遠古先民在燃燒柴草的過程中,發現了香草、香木的功效,於是便有意識地將其放在火中燒燻,以淨化空氣,改善生活環境。
隨著薰香習俗的傳承流播,薰香文化得到發展,薰香器具也應運而生。
至戰國時期、一些燻爐的製作已經達到了,令今人難以想象的精湛程度。
兩漢時期,社會穩定,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燻爐的風格開始由異彩雜陳的局面逐步趨向統一。
這,便有了代表時代風尚的特殊形制——博山爐!
博山爐雖說也屬燻爐之一種,卻是帶有幻想色彩的用器。
在漢代,盛傳海上有蓬來、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對,傳說中的方丈仙山,在當時還沒影呢。
而博山爐的“博山”,便是由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博山爐,叫博山香爐、博山香薰、博山茂爐。
這種香爐的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多凋有飛禽走獸,工藝十分精美!
博山爐的出土,在歷年考古發掘的大型漢墓中並不乏先例。
在2010年上海舉行的第4屆世界博覽會上,曾讓人們為之驚豔的展品——西漢錯金銅博山爐,就是1968年在河北中山靖王墓出土的陪葬品。
該博山爐高26厘米,通體用金絲錯出流暢、精緻的紋飾,金絲有粗有細,細的猶如毫髮。
堪稱是西漢工匠技藝的巔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