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九章 劉賀還是太年輕了(第1/3頁)
章節報錯
“從這一點來看,也可以說明,海昏侯是比較重視農業的。”
“籍田作為祈求豐收的禮俗之一,雖然說沒有規定所有貴族都要去做籍田禮,但是能做出這種行為的,哪怕只是惺惺作態,那也說明海昏侯知道勸耕的重要性。”
孔建文摸著下巴,不斷地思索著。
自從海昏侯墓的發掘工作開始之後,不斷出土的文物,完全重新整理了現代人透過史書上了解到的海昏侯的固有印象啊。
一個愛讀書,重農耕的海昏侯形象,開始躍然於大家心中。
這些籍田的銅鼎,大部分都是海昏侯作為昌邑王時期所鑄,小部分乃是他作為海昏侯時期所鑄的。
這說明,劉賀在還沒成為皇帝之前,就已經是已經很重視農業的諸侯王了。
之後,被貶為列侯後,也依舊在踐行著勸農之事。
至少從這點上來看,海昏侯似乎具備“明君”應該有的品質。
說實在的。
霍光在擁立劉賀為皇帝之前,難道不會對劉賀來一次摸底考察嗎?
考察考察他在昌邑的行為、處事、以及當地百姓對這位諸侯王的看法,宗室中關於這位諸侯王的評價?
雖然說,不至於要賢名遠播,但是至少也得沒有啥壞名聲吧!
霍光不可能擁立個壞名聲的宗室諸侯,來當大漢的天子吧?
很顯然,劉賀在真實的歷史中,應該是宗室諸侯王中,名聲最好的,並且最有“天子”氣質,關心百姓民生,且較為賢明的一位諸侯王。
那為什麼劉賀繼位皇帝后,27天就幹了一千多件壞事,讓霍光忍無可忍,然後將其迅速又廢掉了呢?
“話說,劉賀在被廢之前,乾的最後一件事,是想要換掉長樂宮衛尉啊。”
《資治通鑑·漢紀十六》的記載:昌邑王既立,**無度。昌邑官屬皆徵至長安,往往超擢拜官。相安樂遷長樂衛尉。
什麼意思呢?
就是劉賀這個人,在當了皇帝之後,**無度,並且將他在當昌邑王時的屬官,全都徵調到了長安,並且給他們授予了高官。
還將昌邑相,直接提拔成了長樂宮衛尉。
這長樂宮衛尉,雖然表面上看,是守衛太后宮殿的將軍。
但是實際上因為漢代制度裡,太后是皇宮裡最大的,甚至太后都要分走皇帝的部分權利。
所以西漢皇宮裡,長樂宮的衛尉,是掌握了整個漢室宮殿群守衛的最高司令官,他可以調動所有守衛皇宮的軍隊。
也就是說,長樂宮衛尉,實際上就是守衛皇宮的最後一道防線。
一般來說,這個位置都得是太后的親信,皇帝的心腹大臣才可以做的。
畢竟是保衛皇宮的精銳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