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良渚文字的爭論,說短有十年,說長,其實已經80多年了。

良渚刻符的發現和良渚遺址的發現是同時的。

尤其是1936年發現的材料,透過科學發掘得來,是良渚文化刻劃符號最早一批考古資料。

20世紀90年代前後,良渚遺址群發現了很多中小型墓地和居址,人們在出土陶器上發現了大量帶有刻劃符號的陶器。

後來,人們在石器上也發現了不少符號,玉器僅佔3%。

良渚人的書寫載體是多樣的,而這些符號能和顯貴大墓的墓主人聯絡起來的很少。

80多年來,良渚文化目前共發現 750多個刻符,340多種型別。

有單個符號,像花、鳥、龍蝦、鱷魚,還有類似咬了一口的蘋果那樣的符號。

有一些符號,看起來和甲骨文很像,比如“王”“土”“五”。

在卞家山遺址出土的夾砂黑陶上的符號,就和甲骨文的“五”很相似。

這些符號中,有大量重複出現的符號,與器物的結合帶有明顯規律性的符號。

在幾十年的良渚考古中,這已經都不算什麼稀奇的了。

讓人震驚的事情,是今年的良渚發掘工作。

就在陳翰和孔建文他們挖大壩的時候。

良渚這輪發掘工作,捷報頻傳。

餘杭南湖的良渚人在圈足罐上發了“一句話”,有12個“字”!

這是良渚第一次發現組成片語甚至“連詞成句”的符號!

這個發現,似乎只是一個開始。

緊接著,在莊橋墳遺址,也是目前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刻劃符號最多的一處遺址,之前的考古工作中,已經在這個遺址的242件器物上發現了刻符,在符號總數上佔了近三分之一。

它們大部分發現於陶器上。

石器上共有7件刻有符號,刻文石鉞一件。

最重要的是,這次又在莊橋墳遺址,新發現了一件刻文石鉞,並且石鉞的a面,也就有6個符號排成一排的“句子”,可以有多重的釋讀順序。

a面,6個豎排的符號,呈“卜”和“日”(也像“甘”)的形狀,兩兩重複,成為類似“日卜日卜日卜”的句子,像刻了一句話。

“它們到底是什麼意思?”

“它們是不是漢字的源頭?”

這成為了所有關注良渚考古的專家學者們爭議的疑問。

良渚到底有沒有文字,每一代考古學家面對這些材料時,都不應該回避這個問題。

文字的起源和文明的起源、國家的起源相關,這些年我們討論文明起源,這個問題更繞不開。

有專家在仔細觀察實物後,參考原有的摹本,依據拍攝的照片,對兩件石鉞上的刻符重新做了摹寫。

根據刻劃痕跡的特徵及先後關係,將雜亂疊加的刻劃痕跡分層剝離、排除非符號的刻痕或“傷痕”,分辨出原本的符號單元,兩件石鉞各兩面的刻符至少有18個!

而且有些刻符還是良渚常見的“符號”!

比如,其中一件石鉞上的“卜”形符號,在莊橋墳遺址有近10例,可能是良渚時期比較常見的符號單體。

而“甘”形符號(也像“日”形),劃痕不太規則,從符號本身的辨識來講,差異也不是很大,應該是同一個符號,而同類者也見於良渚文化的刻符。

這兩個“字”非常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