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M7號墓旁邊的墓,是M1號墓,而不是M8或者M6。

這不是給工地墓坑命名的人瞎搞,而是在考古發掘工作中,這種情況本就是很正常的。

這麼說吧。

一片工地,對墓坑的命名原則,就是按照先後發現的順序來命名。

但是吧,探勘墓葬這種事情,他不可能說真的能按照墓葬的排列順序一個一個的找到。

通常情況就是東邊找到一個墓,西邊又找到一個墓,南邊再找到一個墓,回到東邊了又找到一個墓。

這就導致,給這些墓葬命名的時候,可能東邊是M1,西邊是M2,南邊是M3,回到東邊是M4。

這樣M1和M4就成鄰居了。

姜家山這邊,也是這麼個情況。

最早發現的是M1,然後兜兜轉轉了一大圈,又發現了6座其他墓葬後,才在M1的隔壁又發現了一座墓,這就變M7了。

M1號墓,處於墓地南排偏東,西部緊靠M2,東鄰M7,疊壓於第2層下,打破生土,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這座墓東南一小部分被一處晚期坑破壞。

墓坑內填土為紅褐色土,夾少量灰白色土及灰色土塊,土質較硬。

墓坑長3.62、寬1.35、深0.24米,槨內填土為紅色灰斑土,夾較多紅色土塊、灰白色土塊,土質較疏鬆。

先期進行發掘工作的人,也就只在刮面劃出了墓坑邊線及槨邊線,這便是浙江所工作人員做的所有前期準備了。

接下來的考古工作,就要由社科院考古所來接手負責。

發掘中,未見到明顯的槨板及槨蓋朽痕,只有槨四周一道“長方形”的槨身線。

整個槨長3.05、寬1.05米,槨板的厚度不詳,不過看大小,要比剛才那個M7號墓的槨大。

也許沒準這座墓的墓主人是個男性,所以才要更大點的槨。

而陳翰他們接手之後,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從墓坑內水平向下發掘5厘米後刮面。

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確定棺的大小。

是的。

在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國,已經有後來商周時期才廣泛見到的“棺槨”體系了。

良渚古國的貴族們,在下葬的時候,是一層棺,然後再套一層槨,才下葬的!

就這,能不認為良渚是華夏文明的源頭之一嗎?

良渚的喪葬文化也好,玉文化也罷,都和華夏文化十分相像!

這不得不說是一脈相承的啊!

果然,在水平下挖了五厘米後,就可見清晰的棺範圍了。

莊雲鵬用軟尺測量了一下後,很快就得出了準確的資料。

棺長2.78、寬0.7米。

也就是說,棺和槨之間,有一個差不多30厘米的空隙。

“棺內填土為淺灰色土,夾雜大量灰白色土,土質疏鬆而細膩。”

“平面上無法劃出棺側板朽痕,但從預留的小隔梁可觀察明顯的棺底板及棺側板痕跡,為細膩的灰白色土,厚約4厘米。”

“棺底為凹弧狀,由此可推測葬具為獨木舟式的凹弧底木棺。”

莊雲鵬不斷的彙報著自己的發現。

站在坑上的陳翰、孔建文等人,心裡也越來越有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