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發現了石磬。

說明古蜀人的祭祀活動也完全按照禮樂禮儀進行。

雖然文字依舊還是沒有找到,但是石磬的發現,說明了古蜀人一定有一套我們現在還不知道的禮樂制度。

禮樂,在商周時代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

不僅用來約束君王,而且還能用來規範百姓的行為,進而維持社會秩序的安定。

可以想象一下,一件碩大的石磬懸掛在宗廟門口,每當祭祀的時候祭師會用力敲打石磬發出清脆悠長的聲響,既能震撼人心,又能安慰人心,將所有的古蜀人都團結在一起,凝聚成一股堅不可摧的力量。

音樂的誕生,本來就是為了豐富人類精神世界,帶有撫慰人心,團結人心的作用。

每個人小時候,都曾經聽過媽媽唱的“搖籃曲”,而這種搖籃曲、童謠,其實就是人類音樂最早誕生的作用。

撫慰人心,安慰人心。

這是人類自發的一種行為,同樣是刻在人dna身上的東西。

人類從遠古時代一步步進化到現代人。

也許文字不一定是必定會演化出來的東西。

比如至今在非洲和亞馬遜叢林裡,依舊有一大堆刀耕火種,沒有文字的原始部落存在,他們沒有文字,也依舊活到了現在。

但是,哪怕是這些原始部落,卻也有“音樂”這種文化。

他們會圍在篝火邊上一起唱歌,會用一些骨頭製作原始的打擊樂器。

非洲的文化並不燦爛,但是非洲土著們的樂器卻一點都不少。

音樂這種東西,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

只要是現代智人,是肯定會發展出自己的音樂和樂器的。

這點全球都一樣。

不管是遠在英倫半島上的昂撒人,還是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又或者華夏人,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都會發展出自己的樂器。

只是華夏人將“音樂”從原本單純的一種娛樂方式,發展成了禮制的一環。

可以說,音樂是人類的必需品,但是文字不一定。

三星堆祭祀坑發現了樂器,只能說是一件符合人類演化規律的事情。

但是發現的是石磬,那就不一樣了。

石磬這玩意是華夏文明最早的禮樂器,比編鐘之類的誕生的還要早。

磬起源於某種片狀石制勞動工具,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懸石,右半像手執槌敲擊。

其形在後來有多種變化,質地也從原始的石制進一步有了玉製、銅製的磬。

由勞動工具演變而來,最初用於先民的樂舞活動。

磬的名稱,見於《世本·作篇》,傳說為堯、舜時人無句所作。

或傳:“磬,叔所造。”

可見,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相當於堯或舜做部落聯盟酋長時,磬已在使用。

《呂氏春秋·古樂篇》載:堯命夔擊磬“以象上帝”、“以致舞百獸”,描繪出一幅古老的原始社會的樂舞生活場景。

20世紀70年代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長60厘米,上部有一穿孔,擊之聲音悅耳。

經測定,此磬距今約4000年,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磬的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