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三十二章 文化層分期(第1/2頁)
章節報錯
“文化層”,在考古學的學術用語中,特指遺址中人為活動所形成的土層堆積。
在考古田野調查中,文化層是判定遺址最重要的條件之一。
鄧芯現在遇到的困難就是。
她在地下兩米多的地方,已經發現了一些三星堆文明時期的遺留物,包括陶片,石器等。
但是吧,她有些分辨不出來,這是三星堆什麼時期留下的文物。
要知道,雖然三星堆現在出土的幾個祭祀坑,都是同一個年代,也就是晚商時期的。
但是這不代表三星堆人就只存在於晚商時期。
之前就說過了。
目前考古學家對三星堆文明存在的時間,已經劃分出了四期。
也就是三星堆一期,三星堆二期、三星堆三期、三星堆四期。
整個遺址群年代上起新石器時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續近2000年。
而1到八號祭祀坑,只是最上面的新石器四期的產物。
在下面還有三期疊壓著呢。
並且就算是第四期,也會再細分。
比如在地質年代學中,“宋朝文化層”算是一層。
但是在這一層裡,橫跨了南北宋,中間這麼多年的時間,也經歷了不同階段。
而且,劃分文化層這種事情,還不一定是能夠按順序的。
不像一些外行人想象中的那樣,就根據現代、近現代、清朝、明朝、兩宋這樣劃分就行。
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很多地方的土層,並不是每個時代都有人類活動的痕跡。
有些地方可能在清朝是個村,但是在明朝的時候是荒郊野嶺,在宋朝的時候又是個大都市。
這樣,在地質學上,清朝的文化層可能稍微明顯一點,然後下面一層就直接是宋朝的土層了,中間沒有明朝的土層。
因為中間並沒有人類活動的痕跡,也就是沒有人為的在地面上“倒垃圾”,就不會有文化層留下。
“刮一下看看唄。”
在詢問了鄧芯的難題後,謝達飛手上拿著一把手鏟,直接就跳下了探方。
陳翰連忙跟著他一起下去。
說實話,他對文化層分層的事情,也不是很熟悉。
以前跟著老師實習的時候,這種事情都是老師在做,學生們在一旁算是學習吧。
之後跟著孔建文全國跑,又都是直接挖的墓,而不是那種遺址性質的考古。
最起碼要商周事情之前的考古,才會用得到文化層調查和判定。
商周之前的不管是遺址還是墓葬,基本上只需要進入墓室找一找,就能找到相關年代的文物了。
所以在文化層調查這一塊,陳翰其實也不是很擅長的。
他和鄧芯,就和兩個學生一樣,老老實實的站在謝達飛的身後,看著他劃分文化層。
“最上面這層不用說了,肯定是表土的耕土層。”
“第二層的話,就是近現代的。”
謝達飛拿著手鏟,熟練的就在坑壁上,開始畫起了線。
實際上,不同的年代層,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土色的差距。
越往上的土層,一般來說顏色越呈現出澹黃色。
越往下的土層,則顏色會越暗。
當然,這不絕對,有的地方土層的顏色也會不一樣,畢竟有紅土、黑土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