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

陳翰皺了皺眉頭,將幾塊奏章木牘翻來覆去的看了幾遍,心裡有些疑惑。

用木牘傳遞奏章一般需要封緘,其方法是用一塊與書寫奏章一樣的木牘,把奏章上的文字完全蓋住,然後在封緘木牘的中部或下部,橫著開三~四道槽,槽中間的木片削薄。

使用時用絲繩將兩塊木牘捆在一起,在削薄的地方將絲繩打結,再壓上較黏的泥團,稱為封泥,最後在封泥上面蓋上印章。

烤乾或自然乾燥後,封泥便會變硬,起到文字被密封的作用。

如今信封落款的「緘」,最初就是指用繩子捆紮木牘的方式。

以往考古發掘中就出土過這樣的封緘,而現在看到的海昏侯墓出土的木牘,卻均沒有封緘的痕跡。

這點很奇怪。

「呈送皇帝或太后的奏章屬於傳遞官方檔案,封緘是需要加蓋官印的,否則朝廷會拒收。」

「所以如果是奏章,必然要封緘,還得加蓋官印才符合規定的。」

「所以,這也許不是奏章?」

陳翰喃喃自語,越發覺得自己的猜測是正確的。

但是,如果不是奏章的話,這些寫給皇帝和太后的文字,又是什麼呢?

突然,陳翰腦子裡有靈光閃過!

這是名謁!

漢宣帝在封劉賀為海昏侯時,就明確規定:「不宜得奉宗廟朝聘之禮。」

陳翰突然醒悟,為什麼大家在海昏侯的內棺裡,沒有發現海昏侯印了!

因為劉賀本來就沒有海昏侯印!

劉賀雖然名為列侯,但卻被剝奪了所有的政治權力,因此漢宣帝連官印都沒有頒發給他。

所以他也完全沒有向皇帝、太后寫奏章的權力!

但是這些寫給皇帝和太后的東西是啥?

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那就是這些其實是「名謁」!

名謁(簡稱謁),其實就是後世的拜帖,在秦漢時期廣泛使用,到東漢後期便稱為「名刺」(簡稱刺),唐代以後又被稱為「名帖」(簡稱帖),現代則稱為「名片」。

這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相互交往的一種文字介質,名稱儘管不同,但作用卻大同小異。

木牘上書寫的如果是名謁而不是奏章的話,那麼,上面的所有文字都是有根據的。

其一,寫明瞭被求見者的姓名。由於被求見者的地位一般高於送名謁者,因此必須使用尊稱。

而名謁上的「皇帝」「太后」「陛下」「上書」「再拜」等字眼,都屬於尊稱。

其二,寫明瞭送名謁者的姓名、頭銜、職務等。「南藩海昏侯」「臣賀」「海昏侯夫人」「妾待」等,這就把送名謁者的姓名和身份寫得清清楚楚,而且流露出非常謙卑的心態。

其三,寫明瞭求見的事由,「謹使陪臣」「再拜為秋請」「謹使陪臣行家丞事僕臣饒居奉」等,這就點明瞭求見的基本要求。

木牘上書寫的如果是名謁而不是奏章的話,那麼,就不需要封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