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常用到「吃瓜群眾」這個詞,來形容看熱鬧的百姓。

但是實際上,在古代,也從來都不缺「吃瓜貴族」。

江西靖安的東周大墓中合葬的47人逝於瓜熟季節。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辛追夫人逝於瓜熟季節。

西漢時僅當了27天皇帝的海昏侯劉賀逝於瓜熟季節。

考古專家們從他們的遺骸之中都發現了香瓜子。

為何這些古代貴族都對香瓜情有獨鍾?

倒不是因為他們多愛吃香瓜,而是沒得選擇。

那個時候的「吃瓜貴族」,如果要吃瓜,只有一種瓜可選,這便是甜瓜。

而後來瓜界扛把子的西瓜,學界公認在五代時候才出現。

《新五代史》記述了一段契丹7年間(公元947954年)的史料:「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雲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

比起傳播較慢的西瓜,而甜瓜因為其「隨遇而安」的性格,也讓它的足跡遍佈世界。

從北非的埃及,向東延伸到西亞、中亞,乃至印度北部地區,都能看到香瓜的身影。

浙江湖州的錢山漾遺址中,曾出土兩粒至少3900年前的甜瓜子殼,證明甜瓜很早便來到東亞。

香瓜,便是人們對於薄皮甜瓜的俗稱。

雖然它植株和果實較小,皮薄而脆,不耐貯藏。但香瓜也有明顯的優勢,它們能適應溫溼環境,抗病力強,可以粗放管理。

於是乎,華夏吃瓜的歷史,就此翻開篇章。

《詩經·豳風·七月》曰:「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

這說明,至少在詩經誕生的周代,華夏人已經在七月經常吃瓜了。

而靖安的東周大墓中合葬的47人,腹中發現的香瓜子,也可以佐證。

但是,香瓜也不一定就是好的。

香瓜到底有沒有毒,或者說古代人是不是愛在香瓜裡下毒?

在學界,一直都有爭論。

至於爭論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出土了太多剛吃完香瓜就死了的古人。

特別是在靖安東周大墓和馬王堆墓相繼出土的時候。

因為靖安東周大墓中,11具單棺內人類遺骸中能夠檢測的個體均為女性,均為花季少女,年齡在1525歲之間。

並且她們的腹中,都發現了香瓜子。

於是坊間盛傳,這批少女是食用了有毒的香瓜而同時死亡。

馬王堆辛追夫人出土時,她的腹中也有香瓜子,更是加大了這一猜測。

雖然,最後關於這個猜測,學術界都有了論證,這些人的死,不是吃了有毒的香瓜而死亡的。

那批殉葬的女性,香瓜和殉葬者死亡的原因關係不大。

辛追夫人的死,倒是和香瓜有一點關係,但並非是毒死的。

根據對辛追夫人的屍體研究,可以確定她死亡的原因是急性病發作。

不過和香瓜有關。

甜瓜本身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暑,除煩止渴、利尿的功效。

但多食的話,容易腹脹或者腹瀉,尤其是對身體虛弱或者脾胃虛寒的人,影響較大。

而辛追夫人恰恰體弱多病,身上有很多慢性病。

辛追夫人死亡的時間應在暑天,極有可能是吃了生冷甜瓜後所引發膽絞痛,由此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導致了嚴重心律紊亂而猝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