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七十三章 熱愛刪改先賢著作的儒家(第1/2頁)
章節報錯
《論語》《易經》《禮記》以及醫術、五色食勝、悼亡賦、籤牌和奏牘……
如此多的文獻出土,無疑是十分讓人激動的。
如果能將這些竹簡全部復原出來,無疑是研究漢史的重要史料!
這些是漢代人所留的當代紀錄,顯然要比後人傳承有所不同。
甚至,可能同樣的書,都會有不同的文字記載。
詩、書在傳播的過程中,難免是會被後人改動的。
最知名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經。
現存的道德經,那句「道可道,非常道。」十分的出名。
但是在馬王堆考古發行的帛書和竹書,卻直接顛覆了長期流傳的通行本。
首先,馬王堆《老子》帛書有甲乙兩本,甲本有無篇名已不可知,乙本的文章末尾有「道」的篇名。
「德」是根據「道」而補充,「經」是後世整理者所加,所以「道經」、「德經」的篇名是後人所為,老子著書之初並無《道德經》的書名。
然後,其中,帛書《老子》與通行本《老子》有差異。
通行本第一句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帛書版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通行本《道德經》第十九章中的有一句家喻戶曉的話:「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這也被人們視為老子否定儒家仁義的典型結論,但在郭店《道德經》中,這句卻是「絕偽棄慮,民復季子」。
通行本《老子》七十八章,是這樣寫的: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但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中卻是: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這一段是借水的特性來激勵統治者。
不難看出,老子心中的「柔弱」是充滿了力量且極具生機的。
不過通行本《道德經》中卻讓人覺得「柔弱」只不過是「無為」、「不爭」的另一名稱罷了。
原文中「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更是直言水雖然看似「柔弱」,但卻具有「攻堅強」而無往不勝的本質,水的「柔弱」在這裡是具有相對能動性和攻擊性的。
通行本中把「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改為「弱之勝強,柔之勝剛」,使得水的攻擊性蕩然無存,搖身一變使得主客異位。
具有主動攻擊性的「弱」水只剩下被動挨打的「柔」性,認識論的成分替代了方法論,使得「無為」、「不爭」的好處得以更好地宣揚,這種悄無聲息偷換主題的情形還有很多。
顯然,這是老子的學說,在後世的傳播中,被人修改了,弱化了老子學說中的剛強之意,強化了老子的「無為」「不爭」的論調。
這無疑是一種削弱老子學說的做法,顯然是在一些道統之爭後的結果。
甚至有可能就是儒家的一些學者,故意如此改的,讓儒學的傳播能更加堅固。
畢竟老子自己都「不爭」「無為」了,那你學老子學說的人,還好意思和儒家爭嗎?
其中,改的最為過分的,是《道德經》通行本第十四章的: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在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中,這句卻是: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