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塵封在地下兩千多年的金子,上面沒有刻上任何署名,刻上任何記號。

但是,根據史書留下的記載,卻能夠準確的找到這批金子的來歷,甚至能知道這些金子是誰下令製造的,又是如何落入海昏侯手中的。

這種跨越了兩千多年曆史長河,卻依舊可以追根朔底的行為。

也就只有華夏,只有擁有完整歷史記載的華夏,能夠做到的!

後方實驗室考古人員作出的這些論證,自然是引發了陳翰等一線考古人員心中濃濃的自豪感!

不過自豪歸自豪。

在面前新發現的這些金子面前,這些自豪的情緒也早被丟到九霄雲外了。

無他,這次發現的金子,真的太多了!

此前,出土同類金子最多的,為中山懷王劉修的墓。

在他的墓中,出土了大小馬蹄金各2件,麟趾金1件,大金餅2枚,小金餅40枚。

而這,就已經是之前漢墓考古中,一次性出土最多金器的紀錄了。

當年這些金子出土之後,可以說是震驚了華夏考古界。

然而,這次震驚考古界的紀錄,在海昏侯墓面前,顯得卻有些暗澹無光了。

在海昏侯主棺的內外棺之間,散落著大量的金餅。

光是陳翰目測,就得有一兩百枚金餅。

而且還有很多麟趾金和馬蹄金,以及數量不明的金版,散落在內棺之中。

黃金在西漢稱為‘上幣’,實際上在王候將相之間流通。

而且流通方法只是作為大宗貨物的結算單位,實際上金子真正用到的情況並不多,更多都是以收藏為主。

那麼,黃金在漢代究競價值幾何呢?

根據出土的“居延漢簡”及成書於漢代的《九章算術》《漢書》記載,一斤黃金可以買50石糧食。

按照《墨子·雜守》中“日二升、三升、四升”的吃糧記載,以一人一天最多的吃四升計算,大致可以吃1250天,即三年左右。

也就是說,一個金餅,可以買一個人三年的口糧。

黃金的巨大購買力意味著巨大的誘惑。

加上黃金價值穩定、攜帶方便的優點。

西漢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對黃金錶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對皇帝及政府而言,足夠多的黃金是金融安全的後盾。

對民眾而言、黃金更是安身立命的保障。

所以,這東西其實更多情況下,是被當做壓箱底的錢物,是一個家族能夠穩定傳承下去的最大保障。

以海昏侯墓裡這至少三百多斤金子的陪葬數量,這些金子估計已經是海昏侯存下的大部分金子了。

雖然西漢人事死如事生,但是也斷然沒有,將家裡大部分金子都帶到墓裡陪葬的道理。

這就是不給還活著的後人活路了...

所以,在墓中發現這麼大量的金餅,是西漢考古史上第一次出現的情況!

在震驚之餘,陳翰也為這個情況感到疑惑。

不過很快他就想起了之前老師和其他專家的討論。

海昏侯劉賀,死後除國了...

所以對他來說,好像這些金子除了帶到地下,也沒有其他處理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