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十八章 可惜,遇到的是漢宣帝。(第1/3頁)
章節報錯
取走了床榻後,大量的器物現出了真容。
陳翰與孔建文、李教授、莊雲鵬、林雅等人,站在器物堆的旁邊,不斷辨別著。
“這應該是個漆器吧?”
“是個漆耳杯!”
“耳杯下面疊著個銅器!”
“咦,這應該是個桉幾吧,鑲的銅邊!”
“這桉幾挺大,這些文物都是放在桉几上面的。”
“對,這是一個桉,不知道是扣銀還是扣銅的!”
“沒有簋啊!”
包括那幾個鼎在內,床榻下的文物都露出了真容。
是一片堆在一個桉几上的漆器和銅器。
大部分都是實用器,拿來裝東西的。
可是,這些器物裡,卻沒有簋的身影。
“一個簋都沒發現?”孔建文摸著下巴,疑惑的思索著。
十個鼎,卻沒有簋。
這是什麼陪葬路數?
早就想了好幾天的陳翰,在一旁不確定的說道:“老師,到西漢時期後,在周代象徵權利的鼎,漸漸被下放到了日用器的領域,不再像西周那麼聖神了吧?”
“畢竟這是一個禮崩樂壞後,重新重建制度的時代。”
“也許這海昏侯,就是沒有按照周禮,大膽的選擇了十個鼎作為陪葬?”
鼎在周代的時候,是一個身份的象徵,不同等級的貴族陪葬不同等級的簋。
但是到了西漢後,這個制度就轟然倒塌了。
還是那個理由,懂得周禮的人都死的差不多了。
經過了秦國一統天下,以及秦末亂世之後,七國的貴族,以及懂得“周禮”的禮官們,基本上都死乾淨了。
到劉邦建立西漢的時候,朝堂中大部分都是泥腿子,除了張良這個韓國貴族之後,已經沒有一個貴族血脈了。
當年遍佈華夏的姬姓貴族,全都遭到了滅頂之災。
所以到西漢的時候,實際上喪葬文化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
最大的變化就是西漢人的事死如事生,以及推崇玉殮葬等全新的喪葬制度。
黃腸題湊這玩意是傳承於西周的,但是金縷玉衣就是西漢人獨創的。
同樣,九鼎八簋這種喪葬制度,也已經不怎麼常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