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六章 側室情況如何?(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座新血渭一號大墓一共有四個側室,編號分別為北1、北2、南1、南2側室。
從編號上就能看得出看,這四個側室分別位於主室的南北兩側,對稱分佈。
側室形制大體一致,為木石結構,平面呈東西向的長方形,並且大小也都差不多。
四個側室的長度都在三米多點,不超過3.5米,寬度則都是2.4到2.5米,深度更是統一的2.9米深。
至少,這座墓的墓室高度還是不錯的,都將近三米了。
這可比陳翰他們參與發掘的南越王墓好多了,至少在墓室內不需要擔心稍微一跳就腦袋磕墓室頂。
不過現在北面兩個側室上的棚木,已經被取下了。
側室的棚木均為11根,粗細頭交錯並排平放,棚木間的縫隙用石塊填塞,這便是側室的封頂。
而側壁的四壁,用石塊疊砌,壁面平整,石壁中夾鋪方木,共三層,每層處於同一平面,與主墓室的四壁製造方式一樣。
這也是吐谷渾墓葬的一大特點。
就是吐谷渾在建築墓葬時,會大量使用木材,而不是隻用石材。
也許木頭在吐谷渾文化裡,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吧。
至少吐蕃國是沒這個文化的。
考慮到吐蕃的發源地乃是青藏高原,而高原上木材是稀缺資源,顯然是不會很奢侈的拿來打造死人用的墓葬。
側室與主墓室間以過道相通,過道緊貼相鄰側室的隔牆而開,南北相對。
過道的長度在一米六多一點,寬度只有一米,高度也很矮,只有1.5米到1.6米,這和側室內的高度完全不符。
這麼矮的過道,對於現代人來說,想要透過的話必須低頭彎腰才能勉強透過。
就算是在唐代,這個高度應該也不算是高吧。
在低著頭透過過道前往北1側室的時候,孔建文疑惑的說道:“難不成,吐谷渾人的平均身高就在一米五到一米六?”
“很有可能。”柯教授附和道:“草原遊牧民族的身高普遍不高的。”
“現代蒙古人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為168cm,這還是現代營養較好的情況。”
“根據宋人趙共在《蒙韃備錄》的記載:大抵韃人身不甚長,最長不過五尺二三,亦無肥厚。”
“也就是說,宋代時的蒙古人身高並不高,最高的也就五尺二三,而且也沒有肥胖的人。”
&n,五尺二三也就165厘米,這還是最高的人。”
“這說明宋時的蒙古人,估計平均身高也就在155160之間。”
“這點也可以從蒙古人喜愛的戰馬蒙古馬上獲得左證。”
“馬是古代戰爭的利器,蒙古人靠著蒙古馬才能征服歐亞大陸,但是蒙古馬的最大特點就是身材矮小,平均肩高120cm到135cm,體重在270kg到370kg。”
“所以從戰馬來看,蒙古人不可能是高大的身材,不然首先把戰馬給累個半死。”
“而鮮卑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祖上是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的東胡人。”
“考慮到鮮卑發跡的年代比蒙古更早,而且生活情況也沒有蒙古那麼好。”
“估計鮮卑成年人的平均身高也就在150160之間。”
“和這個通道的高度倒是差不多。”
“如此一來,這個通道並不影響修建墓室的匠人,以及後續奴僕搬運隨葬品的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