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八十七章 盛開在嶺南的文明之花(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寶貝?”
“在我們眼裡,這座南越王墓裡,所有的東西都是寶貝!”
廣州考古所的研究員鄧學良,一邊往嘴裡夾菜,一邊滿臉憧憬的說道。
確實。
對廣州考古所來說,這座南越王墓就沒有不是寶貝的東西。
隨便一件東西,都是西漢早期的文物。
這對極度缺少秦漢文物的廣州來說,就是一座價值不可估量的寶藏。
“銅、鐵、玉、瑪瑙、綠松石、陶器應有盡有啊!”
“光是玉具劍,就有十多把!”
“各種鐵製武器更是一大堆,鐵戈、鐵戟有幾十把!”
“原來西耳室裡沒有多少鐵製武器,並不代表南越國沒進入鐵器時代。”
“而且鐵製的實用器也很多,鋤頭、鑿、釘都有。”
“這些鐵器都有使用過的痕跡,包括武器。”
“這說明這些鐵器並不是專門製作的禮儀用器,是墓主人生前的實用器。”
“看起來南越國的鐵器普及情況,要重新判斷了。”
“西漢先進的鐵器文化,應該是沒有太大阻礙的就傳播到了南越國的。”
“西漢中央並沒有像防備匈奴那樣,嚴苛的防備鐵器向南越國外流。”
別小瞧古人。
在經歷過戰國爭霸之後,秦漢時期的人是很清楚,技術的壟斷有多重要。
匈奴人不會製作鐵器,西漢人自然會嚴厲把控鐵器的外流。
北方和匈奴人的一些互市,大宗交易一般都是用糧食、布匹之類的東西,和匈奴人換取牲畜。
最多就是再給匈奴人賣鹽。
鐵器,特別是鐵製的武器,這玩意只允許在軍中使用,是絕對不可能隨便賣給匈奴人的。
至於會製作鐵器的工匠,那就更加要嚴密保護了。
他們只能在少府下轄的武器工坊內,為西漢軍方沒日沒夜的製造武器。
甚至會遭到嚴格的監控和限制。
絕對不允許任何一個會打造鐵器的工匠,被匈奴人獲得。
匈奴人常年進攻西漢邊郡,燒殺搶掠之下,也只能搶走一些人口以及部分鐵製的農具而已。
甚至漢文帝、漢武帝的時候,鐵製的農用具都還沒全國普及呢,真正佔據主流的還是青銅甚至木頭做的農具。
在公元前那個執行緩慢的社會,想要完成青銅到鐵的換代,是需要長達百年的時間,才能做到的。
西漢的軍方,一部分精銳率先換上了鐵製武器,再訓練出了精銳的騎兵。
六十年磨一劍,於是,衛青和霍去病便出塞大敗匈奴,封狼居胥。
只是沒想到,在南方偏安一隅的南越國,居然也能有如此精湛的鐵器。
雖然內棺出土的鐵器,因為儲存情況不佳的原因,已經鏽蝕非常嚴重了,甚至都黏在了一起。
但是能打造出制式的鐵武器,已經足夠說明,南越國應該是有一批專業的“鐵匠”。
或許是繼承了吳、越的鋼鐵冶煉技術。
也或許是從西漢中央要來的技術。
總之,南越國的鐵器水平,是不比西漢中央差的。
這也更顯得漢武帝的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