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八章 綾、羅、綢、緞(第1/3頁)
章節報錯
蜻蜓眼珠。
而且很有可能是戰國中期就一直儲存到現在的蜻蜓眼珠。
雖然沒有像曾侯乙墓那樣,一口氣出土一百多枚,只有寒酸的一枚。
但是也不看看,曾侯乙墓在哪。
湖北欸!
那裡從古至今一直都是考古大省,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物那叫一個豐富。
而且還是華夏竹簡出土最多的省份。
對湖北來說,可能多出土一枚蜻蜓眼珠,沒啥稀奇的。
可是對急缺漢代之前文物的廣東來說,這枚蜻蜓眼珠,那可就太珍貴了。
以前沒見過,也沒擁有過這玩意啊!
而且不只是玻璃珠,同墓室內,還出土了小十件其他玻璃器呢!
這批玻璃器的出土,立馬點燃了廣州考古所工作人員們的熱情。
不,他們本來熱情就已經無比高漲了。
接下來發掘出來的一些漆器、木器、陶器,甚至他們都有些看不上眼了。
眼界高了!
像以前那樣,發現點漢代的漆木器,都要興奮半天的情況,再不會出現在廣州考古所的身上了。
他們成長了。
成長的好處還是很多的。
至少發掘清理的動作快了不少。
之前,不管清理出啥文物,大家都要圍在一起,觀摩觀摩,指指點點一番,討論討論。
現在,普通的漆木器、陶器,甚至青銅器,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了。
清理出來後,放到吊籠裡,直接吊出西耳室,都不帶多打量的。
有那麼一點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的氣質了。
而看到這一幕的莊雲鵬,也怪感慨的。
說實在的,他在社科院讀博這幾年,跟著孔建文大大小小跑了七八個專案。
其中大部分都是夏商周時期,最次也是秦漢時期。
各種青銅器、陶器、漆木器、玉器,他也算是都見識到了。
從一開始緊張激動,大呼小叫,再到後來的習以為常。
這種感受他也經歷過。
他也不是沒想過,以後如果回老家的文物所上班,或許就再也不能像在社科院一樣,接觸各種夏商周時期的墓葬和遺址了。
雖然,他的讀博方向是夏商周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