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公求的墓,在被盜擾過,還能儲存這麼完好,出土了320件隨葬品,這可把陳翰他們羨慕壞了。

比起好運的棗樹林墓地,文峰塔這邊接連發掘的m1和m2墓,都被盜擾的非常嚴重,只出土了幾十件文物。

其中青銅器更是不足20件。

這也讓社科院考古所的同志們,全都憋了一口氣在胸口。

隨州的這三個考古發掘專案,幾乎是同期進行的。

進行三個專案發掘的各單位,自然也有那麼一點點較勁的心理。

之前一直都是文峰塔墓地這邊領先,先是發掘到了一代曾侯墓,發現了曾侯輿誇耀自己救了楚王的銘文。

這讓“曾隨之謎”,再次被國內學者們重新提起,廣為熱議。

不過這次的熱議,不再是爭論,而是透過曾侯輿編鐘的出土後,大家已經紛紛拋棄了“曾滅隨”“隨滅曾”“曾隨並立”等等猜測。

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曾隨是同一國,基本已經是可以確定的事實了。

從學術界的角度來說,曾隨同為一國,已經是母庸置疑的事情了。

畢竟曾侯輿編鐘上都記載了楚昭王奔隨被救的故事。

只是編鐘上記載的故事主角是曾侯輿,而不是隨侯。

以證據分量來看,目前傳世的歷史文獻,分量是沒有出土文物重的。

雖然史書上記載的這個諸侯國叫“隨”,但是親身經歷,並且將經歷銘刻在編鐘上的這位諸侯卻自稱是曾侯。

一個是他人輾轉收集打聽之後,紀錄下的歷史。

一個是當事人的自述。

哪個更可信,答桉顯然不言而喻。

只是為什麼曾國在史書紀錄上,卻會被稱為“隨”,卻依舊是一個困擾國內學者專家們的問題。

當然,一些歷史學家也陸續提出了一些猜想。

包括陳翰認為的,也許這個“隨”是指隨地,曾侯治隨地,所以就被稱為隨,也被不少專家提出。

只是這個事情暫時是不會有答桉了,而且可以預見久遠的未來也不可能解答。

畢竟歷史是過去式了,一些缺失了的記載,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問題,終究是不可能找尋到答桉了。

不過這不重要,只要確定了曾隨是一國就行。

然後,編鐘銘文上發現的“伯適”和曾國始祖“南公”之間的關係。

又再次引發了國內各大研究先秦歷史的學者,熱議和討論。

&n1號墓出土的銘文在不斷鑽研。

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猜測和推斷。

有認為“伯適”並非是南宮适,他們其實是兩個人的。

也有認為“南公”其實是曾國一系世襲的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