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也不是沒有學者提出過,也許曾和隨實際上是同一個國家。

隨國出現在歷史記錄之中,但是卻沒有任何出土物證明它的存在。

曾國有了不少帶銘文的青銅器出土,可以確定曾經有這麼一個國家,但是在史書上卻沒有任何記載。

兩者如果合二為一,那似乎一切疑問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但是做考證,顯然是不能就這麼拍拍腦袋就決定的。

考古是一門遵循二重證據法,也就是考古遺址和文獻相結合才能下定論的學科。

一切猜想和論調,都必須要有實際確鑿的證據才可以落定。

隨曾是一國的猜想,實在是缺乏有力證據。

甚至很難說服人。

畢竟根據東西周時期出土的青銅器銘文,還有春秋戰國文獻記載。

“隨”這個字,怎麼都不可能和“曾”字搞混,這兩個字不管是從金文還是鳥蟲書或者篆書上,都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

華夏曆史上,也從來沒有過一國二名的例子。

唯一也就是在甲骨文中沒有找到“夏”的記載,只有一個強大的“西邑”,國內學者一度認為西邑就是夏,是一國二名。

但是同樣,這個猜測也沒辦法被證明。

曾隨是否為一個國家,抑或兩國曾經有過爭戰,其中一國被另一國所滅?

這是一個困擾了史學界幾十年的問題。

隨國見諸於史籍典冊,《左傳》就明確記載了隨國的故事。

關於隨國最出名的記載,就是史記中的那句:“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

史記中這句關於楚隨之間的記載,可以說是大名鼎鼎,被很多網友斷章取義的作為了楚國不要臉的典範之例【釋1】。

流傳千年經久不衰。

而曾國,卻在史書上沒有任何文字記載。

還是現代人透過考古尋找到了曾國曾經存在的證據。

從1966年發現的曾侯仲子旃父墓。

再到19701972年隨州熊家老灣兩次發現青銅器,其中一次出土有曾伯文簋4件。

之後隨州曹門灣採集到曾侯群伯戈一件。

再到1978年轟動全球的曾侯乙墓。

曾國的存在隨著現代考古發現,終於被證實,且成為了毋庸置疑的事實。

而隨州一帶是傳世文獻記載的姬姓隨國之地,卻從未見隨國青銅器。

出土資料與文獻記載形成這樣明顯的矛盾,也讓學者困惑不已,稱之為“曾隨之謎”。

學者們為此提出了諸多猜測。

其中最主流的看法認為,青銅器中的曾國就是傳世文獻中的隨國。

只是這個猜想,始終缺少足夠有重量的證據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