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益州的安排,漢中一地,也是重中之重。

這裡是益州的門戶,漢中如果有失,整個益州就好像是被扣上了蓋子的大鍋,沒有任何出路。

正因為此,姚裕升任原偏將·軍吳炯為平北將·軍,馬崩作為其副手,率兵兩萬,鎮守漢中。

至於與江均一塊趕來的那些學子,則是分別傳送到了益州各地郡縣擔任縣令之職。

光是這些,就用了姚裕半個月的時間。

終於,忙完之後,姚裕也確定了班師還朝的打算。

雖然得了益州與漢中,但是姚裕卻又面臨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徵兵。

中軍是跟著姚裕多年南征北戰的精銳,姚裕並不想把中軍留在益州,這樣,自己對江東與淮泗一帶的把控力就會減弱。

而且益州與漢中又多少有天險傍身,只是防守的話,也不用擔心有多大的壓力。

這不,姚裕在給出了沈承與吳炯兵力配置後,只給了他們一人一萬兵馬。

這兩萬兵馬,還是姚裕從姚豹在的荊北與姚範在的荊南抽調出來的老卒。

剩下的空缺,就要他們自己在益州招兵了。

在姚裕想法中,此次招兵名額在五萬。畢竟,荊南荊北留下的名額還得補充不是。

要做到除去了本地縣兵之外,各地留守的部隊與中軍加起來得有三十萬人眾才行。

不然的話,兵力將會嚴重不足。

事實上,姚裕在益州這些日子打擊豪強士紳,解放蔭戶,讓原本只有百萬人口的益州,民力得到飆升。

算上漢中的人口,兩地共有二百八十萬人。

加上之前麾下的民眾,姚裕一統江南之後,人口將近千萬。

這樣的數值,就是西晉司馬炎開國之處,也遠遠比不上。

當然了,這些都只是表面,畢竟士族為主流的社會,大多是百姓為了逃避賦稅或者在土地相容的情況下,都投靠鄉紳士族做了蔭戶。

而判定一個勢力的最根本前提,那也是以賦稅人口來判斷的。

如果說,沒有姚裕在領地內打擊士族鄉紳的行為,他這近千萬人口,怕是得少一半還要多。

如今,蔭戶被廢除,鄉紳財主士族們都不敢兼併土地,在姚裕的鐵血手腕之下,可以說,士族階層被壓制的死死的。

靠著這近千萬的百姓,想要恢復國力,蓄養三十萬主戰部隊的話,完全不在話下。甚至極端一點,就是蓄養五十萬兵力都不在話下。

別忘了,前朝曹魏時期,只有四百四十萬人口,就敢蓄養五十萬的部隊。

姚裕這一千萬人口,養個三十萬主戰部隊,那不還是輕輕鬆鬆?

不說前朝,後世號稱仁義君王的苻堅,有著聖母皇帝之稱的他,在發動淝水之戰的時候,還動用了九十七萬的兵力。

要知道,當時北方一共才九百九十萬人口,十比一,這個比例在當時很正常。

不正常的只有姚裕,近千萬人口只想著設立三十萬常駐兵力。

事實上,他就是設定五十萬,那也是二十比一的比例,百姓根本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