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俊良再次迎來華侯偉的造訪,這一次藺俊良前倨後恭,態度好了不要太多!

面對拘謹卑恭的藺俊良,華侯偉只是擺擺手:“老藺,孤這裡需要的不是奴才而是幹才,你原本也不是這個樣子,那麼憋屈自己幹什麼?來,坐!”

這回華侯偉坐了主位,含笑看著藺俊良:“老藺,能不能說說你怎麼想通的?”

藺俊良嘆口氣:“唉,下官一葉障目,前日昏昏沉沉想回家安排一下,正好遇到鄉試同年秦竑秦大人,是他點醒與我,下官才明白,原來下官對工業誤解甚多,這才幡然悔悟。”

華侯偉笑著點頭:“原來是秦竑!怪不得!藺大人啊,我大明大部分官員的操守還是好的,但限於見識和慣性思維,對工業有諸多誤解,也不止你一個如此。但孤還是想再囉嗦幾句,工業其實是救國救民的唯一手段!老藺,夏商周三代和秦漢有何不同?”

藺俊良沒想到華侯偉會問這樣的問題,略略思索答????????????????道:“分封制與郡縣制!”

華侯偉點頭:“制度確實如此!可你想過為何會有這樣的區別?為何郡縣制就能強過分封制?”

這誰知道?聖賢沒說過啊!藺俊良搖搖頭:“下官學識淺薄,委實不知!”

華侯偉嘆口氣:“聖人只是在國家制度個人修養上做研究,沒有思考過這方面的問題。其實藺大人也能想得到這一點,工具的材質!”

藺俊良更是不懂:“材質?下官不明白!”

華侯偉笑著解釋:“夏商周三代青銅看似主流,實則都用在祭祀和兵事上,種地還是木頭為主的農具,所以,畝產太低養活不了太多的人,所以只能靠著群體的力量存活。換句話說,種地的人多才能打下糧食。”

藺俊良更糊塗了:“這,這和郡縣制分封制有何關係?”

“一家一戶才是郡縣制的根基,藺大人,分而治之,咳,人數少才可能管的住。大明政令難下鄉,還不是宗族勢力太過龐大?推而廣之,分封制適用於部落宗族勢力大的,郡縣制適用於一家一戶的。而是否一家一戶,則是取決於手中的農具!”

新鮮!亙古未有的論斷。可不得不承認,這種論調居然能夠自圓其說。藺俊良也是飽讀詩書之人,華侯偉一邊說他就一邊在腦海中尋找相關的記載。還別說,真都對的上!藺俊良禁不住大讚:“此論且不說對錯,王爺的眼光就已經是千古難尋!”

華侯偉搖搖頭:“施政最忌務虛,親民官才知稼禾之難!老藺,你是做過親民官的,漢代畝產多少?現在畝產多少?除了農耕技術的進步之外,得工具之力又佔多少?”

藺俊良當過縣令,華侯偉的話讓他有了一絲明悟:“王爺說的是,上田於下田之分野,在於水利在於肥腴。若是農具得力,開水渠挖深井善積肥,下田也可成上田。看來這工業誤農之說可以休矣!”

華侯偉滿意的點頭:“農乃國本,工業發展起來,可以帶來更好的肥料,更好更便宜的農具,見過臉盆大的土豆麼?土豆!我靠!”

馬鈴薯弄回來可不是一天兩天了,華侯偉早就扔在腦後忘了個精光!這是劃時代的農作物,是工業發展的真正柱石,沒有馬鈴薯解決肚子問題,哪來脫產的農夫進城?工廠哪裡有那麼多的壯勞力?從呂宋弄到馬鈴薯時華侯偉並不知情,只是後來偶然間才發現,只是當時重要的事情太多,華侯偉把這玩意徹底的拋之腦後。

藺俊良一臉茫然:“土豆?那是什麼?土裡倒是能長出豆子,可那玩意不是隻能磨豆腐發豆芽麼?”

華侯偉有點坐不住了,可藺俊良代表著自己能否徹底掌控江南,是關鍵中的關鍵,拋不開啊!他索性站起身來,邀請藺俊良:“藺大人,孤想起一種可以改變天下大勢的作物,藺大人可否一同觀看?”

藺俊良馬上點頭:“下官也是好奇的很,什麼東西竟能改變天下大勢?王爺,請????????????????!”

兩人上了停在南京六部門口的特製馬車,這一下更加坐實了藺俊良投靠吳王的嫌疑。農科院遠在紫金山麓深處,是華侯偉專門弄出來的,周圍還有重兵把守。

進了農科院華侯偉火上房一般的拽住,迎出來的副院長:“賈長青,土豆呢?”

賈長青馬上大倒苦水:“王爺,這個土豆實在是太能長了,小的一口氣種了十畝地,我的天!居然,居然那個小倉庫放不下了!”

華侯偉還沒說話,藺俊良卻是大吃一驚!真的假的?什麼糧食能讓倉庫放不下?區區十畝地能打多少糧食?他脫口而出:“能看看麼?”

賈長青不禁翻個白眼,這人誰啊?竟敢在王爺面搶話?華侯偉哼了一聲,一巴掌就扇在賈長青後腦:“愣什麼?說話!混賬東西,種了幾年地連禮數都不懂了?還是臉大了吃的腦滿腸肥?”

賈長青頓時堆起滿臉笑容:“能!怎麼不能?王爺,小的從王府出來,最是有規矩的!絕不敢丟王爺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