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十字路口的徘徊
章節報錯
朱厚照不在意的一笑,擺擺手:「焦芳也想執掌朝政,要是新軍真的被朕握在手中,他就是當上首輔,不也是沒滋味?呵呵,還是這些文官掌權的時間太長,對皇家已經沒了敬畏,起了妄心!還是煒弟說得對,不打疼他們,終究沒個了局!」
劉瑾欲言又止,朱厚照哈哈大笑:「不用你替朕擔憂!煒弟和我絕不會在這個時候內鬥。劉伴伴,你的忠心朕知道,但事有輕重緩急,以後不要再把精力放在煒弟身上。哼!你知道煒弟和朕說了什麼?就算是我倆最後鬥起來,那也是肉爛在鍋裡!說的沒錯,天下是我朱家的,朕寧願讓煒弟坐上這個位置,也絕不做名不副實的皇帝!」
劉瑾嘆息一聲,不再說這個話題,而是說起了軍制的事:「萬歲爺,是不是召見徐家的那位?說說新軍的事,看看他有什麼想法。」
朱厚照搖頭:「這種事只能是快刀斬亂麻,劉伴伴,你覺得張懋對新軍沒興趣?還是他沒人往新軍裡塞?」
劉瑾彎下腰,誠惶誠恐的認錯:「萬歲爺,奴婢想的差了。」
朱厚照站起身來在殿中游走:「沒什麼,你又不是故意的。劉伴伴,你快點成長起來,朕需要幫手!哼!朕算是明白了父皇當年的處境,怪不得雪藏煒弟五年,若不是如此,就算是以皇家也保不住煒弟!」
劉瑾雙膝跪倒:「奴婢不成器,讓萬歲爺失望了。」
「起來吧!楊廷和那裡你多去轉轉,沒有機械製造局,新軍的武器可裝備不起來。光靠南京輸送,不是長久之計!」
楊廷和這廝不是好鳥,劉瑾抬起來頭:「萬歲爺,機械製造局如此重要,奴婢覺得內廷應該派人進駐。不是奴婢信不過楊廷和,呃,好吧,奴婢就是信不過楊廷和,他也是讀書人!」
朱厚照嘆口氣:「起來吧,朕也知道儒門弟子不可靠,可朕無人可用啊!原以為靠上來的文官也能用一用,誰知道焦芳警示這個樣子。朕不是怪你,唯有自己培養起來的才會忠心,別人的終究是別人的。江彬還沒有從安徽回來麼?」
「回來了,和咱們前後腳。奴婢派人叫過來?」
「嗯,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可惜土木堡一戰之後,唉,不說了。大用,朕在出京之前讓你籌備西廠,現在如何?」
谷大用馬上跑過來跪倒在地:「萬歲爺,一切都已經齊備,只欠東風了!」
「嗯,劉伴伴,擬一道聖旨,即日起西廠重開,督查百官,朕要他們惶惶不可終日!」
用罷午膳之後,江彬進了文華殿。朱厚照直接招手:「老江,不用那些。」
江彬嘻嘻笑著從地上爬起來:「萬歲,這不是有日子沒見到聖顏了麼?總得給萬歲磕個頭,要不然不得勁。」
朱厚照大笑:「還聖顏?你可真會牽強附會!得了,來,跟朕說說,安徽的事情辦得如何!」
「安徽已經是吳王的天下,那些疍吏每一個從南京回安徽的時候,都要拜會吳王。雖說州府之上都是京城派遣,可底下的官都是疍吏升上來的,和上面不是一路。這些疍吏轉過來的官員,三年不受京察影響,南京吏部直接任免,行省裡只有建議權,插不上手。」
朱厚照聽得很認真,江彬邊說邊悄悄打量朱厚照的神色,詫異吳王在朱厚照心中的位置。
「江彬,吳王和朕是一條心,不要瞎想。這次的差事辦的不錯!嗯,江彬,你是有大功的,朕給你個機會。京城十二營裁撤,朕要成立新軍。你願為一師之長還是繼續在錦衣衛待著?」
江彬愣住了,腦子飛速運轉,片刻之後坦然說道:「萬歲既然問下來,臣還是想回軍中。」
朱厚照滿意的笑了起來:「機靈鬼!行吧,你就是新軍二師師長,掛上騎都尉三品參
將。劉瑾,搬把椅子,江彬,坐。」
江彬雖說腦子裡還是一片漿糊,但大致還是明白,這二師師長還是要比錦衣衛指揮使更重要。「江彬,你為何選回到軍中?」
「萬歲,既然萬歲已經給了臣錦衣衛指揮使的職位,現在又提起來新軍,肯定是有了難處。江彬我沒什麼本事,可這忠心也不比別人差,萬歲需要江彬在哪裡,江彬就在哪裡!」
「好!朕就是取的你這份心!江彬,烹狼軍是吳王打下的底子,朕要用烹狼軍的人馬,成立新軍替代京城十二營。江彬,這二師乃是甲種師,這是朕的初步想法,你回去好好看一看。寫個條陳遞上來,朕要看!」
等江彬走後,劉瑾試探著問道:「萬歲爺,那錦衣衛?」
朱厚照眼角跳了一下,笑著說道:「你管好東廠就好,錦衣衛的事情,今後你不要過問。」
劉瑾心中狂跳,難道萬歲爺已經厭了我?看樣子又不像。朱厚照看見劉瑾緊張的樣子,心中不忍:「劉伴伴,朕沒有其他意思。唉,人的精力有限,你把腦筋都動到朝局上來,朕才能鬆快一點。」
第二日,李東陽等幾位閣老如期而至。朱厚照打起精神,笑臉相迎。
「陛下,昨日臣等幾人就新軍一事商量許久,此事應緩辦啊。」
衝鋒在前的這回是劉忠,朱厚照笑了笑,身子後仰:「劉師傅,如何緩辦?」
「陛下,京城十二營人數眾多,就是打散遴選,也是耗費時日。還有五軍都督府,五城兵馬司等職權變換,瑣事眾多,以臣之見,先在內閣之下成立軍機處,挑選能吏任選賢才,才好辦此等大事!」
朱厚照微微一笑,劉忠的話裡重點在哪裡,他聽出來了。內閣之下,不就是說軍機處應該處於內閣的領導之下?那朕弄這個軍機處還有什麼意思?不過朱厚照現在也有了些城府,不動聲色的問道:「軍機處該遴選什麼樣的人才?」
戲肉來了!劉忠抖擻精神:「陛下,不管選中何人,此人一定要既賢且能,還要對軍中武事有一定了解,臣推薦楊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