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默然,是啊,華侯偉又不是皇帝,他操哪門子心?雪域就算出了天大的事,和中原無礙,又距離京師十萬八千里,憑什麼他就要管?一時間心灰意冷,難道士大夫又要回到戰戰兢兢的日子?不甘心吶!

馬文升嘆息一聲,他又何嘗甘心?不過相比李東陽這樣純粹的文人,馬文升身上又多了一絲武將的百折不撓。“李大人,民間有句俗語,有棗沒棗打三杆子再說。萬一呢?”

“嗯,馬大人,這翼軫軍目前算是什麼章程?”

馬文升搖搖頭,悻悻的說道:“說不清!王府護衛超編,兵部沒有翼軫軍的編制,目前是掛在開總衙門名下。若是放在前朝,早就···”

李東陽心中一動:“馬大人,若是吳王出兵雪域,翼軫軍給個正式名義,你說吳王願意嗎?”

馬文升仔細思索一番,猶豫地說道:“吸引力不大,但可以試試。”

“那就試試吧!”

朱厚照決心已下,這回用不著偷跑,大大方方的走,誰能奈我何?不過李鳳姐是不能帶了,出去是打仗,還要行船,帶上女人不方便。何況古時候遠洋航行,中國船上不能帶女人。燕子磯碼頭前,華侯偉看著朱厚照:“哥,你這是打算把我當驢用到死啊?自己逍遙快活?”

朱厚照嘻嘻一笑,抱住華侯偉:“煒弟,咱們不是缺錢嘛,不搶哪有快錢?你不看那幫老東西都已經逼上來了?”

華侯偉無奈的搖頭:“行吧行吧,最後一次啊!搶了天竺就回來,這個家還得你來當!”

朱厚照哈哈大笑頻頻點頭,轉身大步流星走向致遠艦。望著遠去的艦船,華侯偉搖搖頭,轉身回奔南京城。

安徽疍吏大考即將開始,華侯偉不得不親自主持。梅龍鎮上專案組江彬全面負責,華侯偉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這裡。這一仗是正德朝皇家和文臣第一次正面交鋒,勝負直接決定了將來的大明乃至中華的命運,由不得華侯偉不慎重。

錢,朱厚照去搞,軍事威脅翼軫軍出手,這缺官,只能是任用疍吏。華侯偉其實早就想讓疍吏加入官員的行列,不為別的,大明政權不下鄉。拋開後世不談,政權能夠管理到村一級的,唯有秦、漢、宋三朝。這就是一個極大地隱患,所有的政策都需要人解讀執行,否則都是一紙空談。而大明的大部分政策,只能貫徹到縣一級,真正的百姓壓根不知道朝廷的政令。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疍吏的存在。

大明所有的疍吏都盤踞在縣中,觸角根鬚覆蓋全縣。可以說疍吏就是一個個縣城的土皇帝,除了少數能臣,大部分中央派遣的縣令,只能和他們合作。換句話說,大明百姓的苦難,大部分都是疍吏強加給他們的。

唯有打破疍吏對基層的壟斷,才能將大明民間的力量完全釋放出來。華侯偉早就有這樣的打算,但是弘治不可能支援。這一回利用朱厚照和文臣別苗頭的機會,索性做個樣板出來。疍吏不得升遷,那精力只能放在撈錢上。那要是能升遷呢?打破讀書人的壟斷,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革新才可能成功。

安興國和老爹坐在馬車上,好奇的看著窗外的風景。安行周哼了一聲:“小子,好好看看吧,這金陵帝都底蘊深厚,可不是咱們那個小縣城能比的。”

“爹,放心,我是絕對不回泗洪了。”安興國領略了大城市的風采,一顆心早就安定不下來了。

“哼!也就是你命好,趕上好時候了啊!唉,要是吳王早生幾年多好?”

“爹,咱家也就夠買一個名額的,想想三千兩我就肉疼!不,心疼!”

“廢話!安家能當官,一點錢算什麼?”

南京文廟,第一批大考的安徽疍吏正在考場前接受檢查。圍觀的百姓上千上萬,都在紛紛議論這次難得一見的勝景。

安興國拎著竹籃進了考場,拿著自己的號牌,找到自己的位置。比起科舉來,這門口的檢查更像是敷衍了事,難道吳王不在意這次大考?不會,不會,開天闢地頭一次,怎麼會不重視?不過為何自己的號牌上多了一個圈?

來不及繼續思考,考卷已經開始下發。填空題?雞兔同籠?太簡單了嘛!安興國刷刷幾筆,極為工整的臺閣體就躍然紙上。這是什麼?一個口進水一個口放水,這不吃飽了撐得麼?不管了,小意思!呃,風能進雨能進王爺不能進,這不胡扯?

一路唰唰的寫下來,一個時辰後,來到論述題。論如何防止公款吃喝?呵呵,這個官答不上來,咱還答不上來?下一個,論如何防止糧庫監守自盜?嘻嘻,老子就是整天擺弄這些玩意,難得倒老子?論官員如何應對本土勢力,真正將村一級沐浴在皇恩之下?切!老子就是疍吏,還能不知道疍吏怕啥?

三個時辰後,安興國交卷走人。臉上按捺不住的緋紅,暴露了心中的喜悅。

出了考場,離著老遠安行周就大聲呼喊,安興國快步走了過去。

“兒子,怎麼樣?”

“呵呵,簡單!爹,你真有先見之明,都是兒子平常差事裡的事。”

“說說,說說,你怎麼答得?”

“嗯,有一道題,說論如何防止糧庫監守自盜,我答的是嚴格盤查,任用庫丁應採用輪換制,任用主管應三人以上,形成相互牽制之勢,加以嚴控家眷,州府戶部加強監察···”

安行周若有所思,打斷滔滔不絕的安興國:“興國,你說說這些論述題。”

等安興國說完,安行周皺眉,滿臉欽佩之色:“吳王厲害!解鈴還須繫鈴人,知道咱們疍吏才懂這些手段,也只有咱們才知道如何堵住這些漏洞。用了疍吏,那麼為了升官,勢必要政績,給咱們上了籠頭,吏治必清!吏治一清,相應政令下達,不海清河晏都不行!厲害!太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