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新面對徐青的提問,波瀾不驚,沒有露出絲毫異樣,笑道:“都在倉庫裡,你有耐心就慢慢看,沒耐心就算了。”

老狐狸!

徐青腹誹。

不過他也不好直接拆穿,只能道:“那就先看最好的。”

“那就沒驚喜了。”

“但省時間啊,這年頭,時間多寶貴。”

“也是這個道理。”

張朝新從善如流,轉到貨架另一邊:“給你看個好東西。”

說著開啟一個明顯更值錢的保險箱:“這件寶貝要是還入不了你的法眼,你啊,趕緊去別的地兒看看。”

徐青的注意力卻已經被保險櫃裡的物件吸引了。

也是一件瓷器。

但不是一般的瓷器,而是德化白瓷的人物瓷,是一尊觀音立像,是水月觀音。

德化窯是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以瓷塑著稱,德化白瓷做的瓷塑佛像是瓷器文化中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一個品類,更是瓷器工藝史上最最亮眼的一顆明珠,是瓷器與雕塑工藝的完美融合。

徐青就很喜歡德化窯的人物瓷雕。

因為德化窯做的不只是瓷器,更是藝術品,是瓷器與雕塑工藝美術融合後孕育而成藝術結晶,每一件德化瓷塑都是獨一無二的,變化極多,跟傳統工藝美術中常見的人物模板有很明顯的區別和改變,在德化瓷雕這塊,不管是神佛還是其他人物,都不再是刻板的模樣,更生動更鮮活更有人氣兒。

這在徐青看來,是從工藝品昇華到藝術品的一個顯著特徵。

說起來簡單,但真的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尤其是瓷器這種工藝繁雜成本高昂的工藝品,這是真正的技術活兒,只會舞文弄墨的藝術家一般摻和不進去,主要創作者是工匠,匠氣太濃。

但德化窯不一樣,重點在雕塑環節,這個環節可以讓精通雕塑的藝術家盡情施展自己的手法,完成雕塑這個環節之後再交給工匠進行燒製也不影響整體工藝流程。

所以,德化窯的瓷雕作品整體藝術含量更高,尤其是精品瓷塑,看著就很不一般。

此時此刻,徐青看到的這一尊德化白瓷水月觀音立像就是一件典型的精品瓷塑。

在神佛造像這塊,其實是有嚴格的標準和圖譜的,尤其是佛造像,眉眼怎麼畫、嘴巴這麼勾勒、穿什麼、戴什麼,都有標準,《造像度量經》就是幹這個的,研究透這一本書,工匠們在做佛造像的時候就有規可依,不至於犯忌諱。

但也因此被禁錮在一個圈子裡,再難突破,造出來的神佛造像彷彿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然而,對真正的藝術創作者來說,這都不是問題,在遵循基本原則的情況下稍微做一點點小的改動就能使同題材的作品演化出更豐富更多彩的藝術效果。

這也正是德化窯瓷塑賴以成名的點。

徐青看到的這隻水月觀音就是這樣一件經典,和常見的觀音像不同,開臉清麗且略帶嫵媚,身形苗條,眉眼不見慈祥,反而多了幾絲少女懷春的味道。

動作神態也更像一個少女,站在被海水托起的蓮瓣上微微扭頭下望,彷彿對著海面欣賞自己的絕美容顏,頗有顧影自憐的味道。

但頭頂的一輪圓月提醒讀者,觀音欣賞的不是自己的容顏,而是月亮在海水中的倒影。

這就很有趣了。

把菩薩從早已經固定的印象中掙脫出來,做了更擬人化的處理,但又沒有完全擺脫觀音菩薩的形象,圓月、蓮瓣、八寶紋頭飾等細節全是菩薩的身份標識。

一句話,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品,把常見的神佛造像所特有的匠氣一掃而空,留下的只有創作者本人創作時的所思所想以及創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