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拆孔廟,立新聖(第1/2頁)
章節報錯
聽到這個,楊慎就很無奈,倒不是他沒有完成任務,陛下說的那個東西,他完成的非常好,他無奈的是陛下簡直把他當神仙了,什麼事情都讓他做,簡直把他當成全才用啊。
雖然說陛下信任自己那是好事情,但是生產隊的驢也不是這麼用的呀,不過陛下是指望不上了,自己只能是靠自己了,現在也開始培養自己的心腹,等這批人培養出來自己就輕鬆了,至於現在嘛,自己就是個勞碌命,沒辦法啊。
“你不要那個眼神看著朕好不好,朕之前只要是吧任務交給工部的,誰叫你把工部搬空了,這和朕有什麼關係。”朱厚熜聳了聳肩,這是你自己造的孽,管我毛事。
“不說了,就算臣把工部搬空了,對於陛下所交代的人物來說,人手還是短缺啊。”楊慎的眼神幾近幽怨,怎麼滴陛下,我不吐槽你就不知道我又多慘是不是?
“咳,那就自己培養嘛,咱們做的就是功在千秋的事情,到時候記你首功,把孔廟拆了給你立象。”朱厚熜半開玩笑的提了兩句。
楊慎臉上的表情瞬間就僵住了,陛下是真敢想啊,他敢保證,按照他對陛下的瞭解,既然陛下這麼說了,說明他起碼這麼想過,這個想法是非常可怕的,要知道儒家思想在當下的影響實在是太深了。
他自己就是一個很正統的儒生,他也很清楚孔廟在儒生心中的地位,要是陛下真的這麼做,他都不敢想象會造成怎樣的軒然大波。
感受到楊慎的沉默,朱厚熜笑了笑說道:“用修啊,你的膽子還是太小了,要想改革,那就要徹底一點,孔子是聖人,如果完成了這些東西,難道你就不是聖人了麼?既然要改革,那就要徹底一點,用新的聖人替代舊的聖人,這不好麼?”
朱厚熜對於孔子的學說沒什麼惡感,他也看過不少儒家經典,可以說大多數學說從一開始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隨著它的不斷發展,自然而言就會演變成不好的東西,所以作為儒家支柱之一的孔廟,他真的是有此想法的,確立新的聖人,教化新思想。
“陛下可有想過這會引起怎樣的軒然大波麼?”經過這段時間的接觸,楊慎看開了許多,實在是這些神奇的東西見多了,思想就自然的發散了。
還有陛下給予的一些設想,如果這些都能實現,陛下難道不比孔聖要偉大許多?
他的思想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要是半年前陛下說要拆除孔廟,他肯定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但是現在嘛,他的第一個想法是這樣會不會危急陛下的統治,書生雖然手無縛雞之力,但是官員們可都是從儒生一點點考上來的,陛下這,會不會太冒險了。
說實在的,陛下的想法他可以理解,現在新學還弱小,但是後面慢慢壯大,必然會和儒家思想發生碰撞,以孔聖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必然會不遺餘力的阻攔新學的發展,而直接出手掃平障礙無意識最好的選擇。
朱厚熜笑了,想過,怎麼沒想過,讀書人造反是很可怕的,因為國家需要這些人來治理,但如果出現新的學說來代替,而治理國家也不需要儒生了呢?
不能說很大一部分,起碼會有一部分人會自然的轉變,千里讀書只為財和權,當他們發現儒家思想無法為他們帶來利益的時候,自然會有一部分人轉變。
當然了,鬧肯定會有人鬧起來,但他是誰,他可是皇帝呀,只要及早防備及時鎮壓,鬧又能鬧成什麼樣子呢,秦皇都敢焚書坑儒,他也敢。
從某種意義上說秦皇沒有輸,只是扶蘇輸了而已,秦皇在位期間,誰人敢反?
“那就殺,殺到他們痛為止,在流血和犧牲中,他們會反思的,你要準備著書立說,將這些東西整理出來作為儒學的替代品,那些儒生髮現上升之路被堵住了,自然會絕望,在這時放出來肯定有一部分人願意抓住這根救命稻草,新學不就宣揚出去了?”
朱厚熜的想法很簡單,只要軍政大權在手,那些儒生是翻不了天的,他們就像麵糰一樣任由朱厚熜揉捏,新時代的崛起必然代表舊時代的落幕,殉道者肯定有,但是朱厚熜不在乎,順應不了時代的發展,那就要被時代所毀滅。
“微臣曉得。”楊慎嘆了一口氣,他知道陛下這簡單的話語中,未來會造成這樣的血流成河,到哪陛下是對的,或許方法有些寂靜,但這無疑是最快速的辦法,儒家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不這樣連根拔根本沒有效果。
“用修也不用太擔心,只要改變科舉取士的方法,利用新學取仕途,他們翻不出花的。”朱厚熜看出了楊慎的擔憂,忍不住寬慰兩句,他知道楊慎也是儒生,肯定心裡也是有些負擔的。
而且新學也不是沒有理論基礎的,其實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在大明已經宣揚出去了,有一部分還是接受的,只是新學更加的‘科學’而已。
“微臣不是為儒學的沒落而擔憂,微臣知道,這是改革的必然趨勢,它已經變成改革路上的絆腳石了,臣是為那些無辜的儒生而嘆息,還望陛下少造殺孽。”天下又多少儒生,又有多少人能接受新學?
不用想楊慎都知道會造成怎樣的後果,他不忍心,大多數人都是被時代所禁錮,從生下來,想要上升就只能這麼做,他們又有什麼錯呢?
“朕也不想造殺孽呀,不說了,走一步看一步就是了,朕不想殺他們,但是耐不住有人找死啊,朕叫你種的紅薯怎麼樣,產量還過關麼?”朱厚熜擺了擺手,沒啥好說的,文化戰爭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的爭鬥,如果他輸了,他不認為儒生們會放過他。
“嗯,微臣專門找了南洋的商人詢問種植以及儲存問題,已經堆了滿滿一大倉庫了,但是陛下,這東西雖然產量高,但是儲存方面其實是要差一點的,而且口感說實在的,偶爾吃吃還可以,吃多了不消化。”對於這個,楊慎不知道陛下這麼大費心機的弄這個幹嘛,感覺意義不大呀,弄這個還不如研究怎麼提高水稻的產量呢。
他記得陛下給予他的寶典中好像提到了一種叫做雜交水稻的東西,據說可以畝產千斤,把這東西研究出來了不就可以解決糧食危機了?
只是他最近沒時間而已,他也明白陛下的想法,所以雖然這些東西對於民生很有用,但研究的級別都是靠後的,現在所製造的都是利於戰爭的。
“你以為朕不知道啊,但是現在最嚴重的不是農民地裡的產量多少問題,而是土地兼併以及百姓吃不飽飯的問題,百姓的手裡面沒有土地,那他們就只能接受地主的剝削,紅薯固然有你說的那些缺點,但那只是對於朝廷,對於地主們來說的。”
“就算再不宜儲存,放個一兩年還是沒問題的吧,加上產量夠多,只要百姓們找一塊荒地開墾種植,甚至在自家的院子裡種一些,賺多少錢無所謂,起碼可以吃飽飯,朝廷也可以多種一些,到時候低價賣出去就是了,這東西儲存有難度,商人們是炒不起來價格的。”
朱厚熜只想著能夠養活一些民眾,人口那都是資源,要是沒有人,什麼都白搭,這東西他感覺挺好的,南北都能種,主要是產量足夠,這就夠了,有的吃就不多了,哪裡還在乎吃多了不消化的問題,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根本都不夠吃的。
“陛下此計甚妙,微臣懂了。”楊慎點了點頭,陛下說的很有道理,就是沒有什麼經濟效益,這樣才能阻止趨之若鶩的商人,民眾才能吃的上飯。
“知道就好,這一批收出來全都做種子,明年再種下,然後再收就可以開始推廣了,這種事情宜早不宜遲,推廣的時候咱們實在一點,讓農民開墾荒地種植,一畝地給多少錢,種了就給,後面產量超過多少,再發一筆,朕就不信他們不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