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樂:“你剛剛用的拳法,為何我沒見過?出自何門何派?”

‘拳法?’陳瀾想起了他說的是跆拳道。出自何門何派?崑崙派?不行,跆拳道和崑崙派的武功不像,隨後她又想到了華山派?也不行,這些都是地名,他們會查的。

“蛋黃派”陳瀾懶得想了,就隨便說了一個。

“蛋黃派?那是何派,沒聽過啊!”徐明樂滿腦子疑惑。

陳瀾說完就想‘完了’,聽徐明樂提蛋黃派,她想笑場,但還是忍住了。

陳瀾一本正經的說道:“蛋黃派在我們那比較有名,你沒聽過也正常”她現在腦子裡淨是那些蛋黃派小麵包的圖案。

徐明樂:“哦”是他見識淺薄了。

看見徐明樂自我懷疑的表情,陳瀾:“……”

陳瀾不想繼續這個話題,想起來了明天是端午。

陳瀾:“明天端午節放假,晚上我請你們吃飯”

周成然看向陳瀾:“去哪吃?”

陳瀾:“碧春堂”

徐明樂也看向陳瀾:“當真?”

陳瀾點頭:“當真”

周成然一把摟住陳瀾的肩:“你小子是不是有事求我們”

陳瀾假裝厲聲道:“去不去”

徐明樂補刀:“他不去,我去”

周成然大聲道:“誰說我不去”

他們三個就這樣打打鬧鬧成為了朋友。

五月初五

端午節當日,賽龍舟、吃粽子,敲鑼打鼓,集市燈會好不熱鬧。

陳瀾對於龍舟比賽不感興趣,買了些粽子,給李治明送過去,他們有沒有是他們的事,但陳瀾送不送是心意。

李治明快考殿試了,正在用功苦讀,連端午節也不敢放鬆。

問治國安邦,文官武官,孰輕孰重。

李治明更偏向於文官。

文,國之核也。無文,國不能理,無武,則否然。文治國之順,百姓安然;武治則心亂。文之謀,武不能及,文之思,國之策。前五朝十六國,重武輕文,終滅;後金野蠻粗俗,壞宗廟,終卒。文行動之國風,使民風正,武行則使民心亂。戰國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民皆尊也。武尚刑戮,使民窮困,民之惡也。邊戰,其兵馬糧草,皆民繳賦集資,動之家財。唐有捕蛇者,因賦而喪命,宋有戍將,因戰亂而家亡。今問文武孰輕孰重,故文治,亦使民心安。

陳瀾:“文官武官,孰輕孰重,我們不能一概而論。

文官雖然可以治理國家,為國家建言獻策,但是他們卻不能戍守邊疆,給百姓一個安穩的生活。

整個大明那麼多大大小小的文人官職,若沒有文,那麼國家機構則不能正常執行,沒有武,同樣也是,若沒有武,整個刑法制度,就是一個擺設,百姓若遇到了偷盜、搶劫,那麼誰來懲治他們,難道只是口頭上教育教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