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韓卿瑜的合作正式開展,這是大耳傳媒也是林大器第一次主持空間設計,自然極為重視,他還為此專門新招了一名做空間的設計助理。

陳耳東幫韓卿瑜給西餐廳起了一個名,叫做泛圈兒,有兩層意思,一是寓意歡迎各行各業不同圈層的朋友來這裡吃美食交朋友,二是這間餐廳不僅僅提供餐品,還有樂隊演出、文藝片放映、藝術沙龍等,這些都是韓卿瑜融合了國外的餐飲文化之後做出的餐廳定位,所以這個名字韓卿瑜很是喜歡。

他們從普通的甲乙關係變成了好友,韓卿瑜剛回國不久,有太多的社交和中國特色的娛樂活動等著她,每天都應接不暇。

她欣賞陳耳東接人待物的自如,也欣賞林大器的藝術才華,在很多場合,都願意叫上他倆去結識新的朋友融入不同的圈子。

接下來的幾個月,三人交往甚密。韓卿瑜的出現,放佛給陳耳東和林大器開了一扇窗,原本他們的社會關係很簡單,不外乎就是中學同學大學同學,沈佩不喜社交,劉敏的人脈和她之間如同與世隔絕。

陳耳東的社交圈不斷升級,非富即貴,其中不乏揮金如土的二世祖,也有大企業的後起之秀以及跟他一樣的創業者,陳耳東遊走在各色人等之中,如魚得水,連見異性發怵的現象也不復存在,很快變成了錦城年輕人活躍圈子裡小有名氣的人物。

用當時的話來說,這叫“名氣販子”。他也透過這些新建立的人脈,給大耳傳媒帶來了不少業務。

2007年7月,大耳傳媒的員工增加到了18名,坐在現在的辦公室略顯擁擠,陳耳東打算明年再換一間辦公室。

現在的他,春風得意,23歲的年齡,管理著近20人並且在業內小有名氣的公司,以前走哪兒都以小陳自居,現在聽別人叫他陳總聽到耳朵長繭。

相比而言,林大器低調的多,雖然他也會和陳耳東一起外出應酬,但只是有選擇性的去,純玩樂的場合,他不感興趣,他仍然是那個喜歡鑽研設計愛好藝術的設計師,待在自己的獨立辦公室才最為踏實。

這段時間,他和沈佩沒有再吵過架,不是因為沒有矛盾,而是相處的時間過於稀少,連製造矛盾的機會都沒有,他們的交流幾乎都在QQ,內容也僅僅是互通一下當日的安排和晚安。

偶爾有空,陳耳東會和沈佩共度一晚,但已經沒有了從前的溫存,兩人都心照不宣,沈佩的存在更像是一種習慣,對她的熟悉就像條件反射,索然無味,和劉敏的見面也再未提及過。

大耳傳媒肉眼可見的發展速度令沈佩默不作聲,她心有煎熬卻無處宣洩,畢竟男朋友在拼事業,沒有沾花惹草也沒有不務正業,她連說理都說不上,只能扮演好廣為流傳的那句名言中的角色,“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成功的女人。”

董玉華三不五時的催陳耳東帶沈佩回家吃飯,可她自己連見一見清醒狀態下的陳耳東都很難,要麼半夜回來倒頭就睡,要麼在公司加班。

董玉華和陳墨文都還沒有退休,白天是根本看不著人影,董玉華也知道兒子事業發展不錯,雖然心心念念沈佩但除了嘴上說說也別無他法,只希望這對小情侶的感情一如往昔。

劉敏難得清閒,可以在家休整一週,看見沈佩悶悶不樂,決定帶她出去買買買吃吃吃,一來彌補這大半年來對沈佩缺失的關心,二來幫她調整一下心情順便問問感情方面的打算。

劉敏和陳耳東雖沒有再打過照面,但大耳傳媒的訂單她是心裡有數的,她幾乎打消了對陳耳東能力上的質疑,同為商人,她很清楚忙事業對伴侶和家庭的影響,所以儘管知道沈佩的心事,她也同樣理解陳耳東,畢竟她當年衝事業的時候連年幼的女兒都顧不上。

血拼完,劉敏帶著沈佩來到一間日料店,那個時候國內的好日料店並不多,尤其內陸地區,這間竹本肆可以說是全錦城最好的。

店內裝潢清新淡雅,沒有大堂,全是榻榻米包間,據說是日本設計師一手打造的,劉敏選了最深處的一間,清淨私密,母女倆褪去鞋履,席地而坐。

“今天你媽可是大出血了,我才買了一件衣服,其他都是你的。”

“誰叫你平時不陪我,才買這麼點都是在給你省錢了。”

“那我還得謝謝你了?我要是天天陪你,這些包包衣服誰給你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