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風在金州府做了三年的知府,在他的這三年任期之內,金州府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在任期還整頓吏場,揪出了幾個貪官,一大群酷吏。

——有城隍爺在,什麼貪官汙吏都能夠查出來,還能夠留下確鑿的證據。

在他的治理下,那些當官的都得小心翼翼的,不敢下黑手去貪汙,最多也就是過年過節收點人情錢,不會給自己留下貪汙的證據。

這已經是很難得的事情了。

都知道知府大人信奉城隍爺,給金州府帶來的風氣就是,不管是當官的還是當吏的,每天都去城隍廟上香,每天都背誦洗腦真經。

當然也有不那樣做的,不過那些都因為經濟問題或者生活作風問題被整治掉了,屬於過去式。

反正現在的金州府已經沒有了不是柳青信徒的官吏存在。

徐清風上任的第一年,主要是提高老百姓的生產力,加大和長生國糧食換鋼鐵的貿易,推行鄉村管理制度。

第二年就是整頓吏治,把一群貪官汙吏給查了。

第三年,就是著手在各縣辦學,每個縣城都要辦一所官學,從內地請來秀才教書。

至於鄉村兩級,目前還沒有辦學的打算,那裡因為特殊原因,大部分人還是光棍,少部分解決了婚姻問題,但還沒來得及生出適學兒童。

那個可以推遲幾年再辦。

先把縣學和府學辦起來,然後下沉到鄉村。

辦學這件事情也算是政績,以前金州府是沒有這一套的,那還屬於小金州時代,就是一個流放罪民的地方,王道教化在這裡行不通。

現在已經接近正常州府了,當然要辦學。

朝廷還是沒有直接從這裡收稅賦,還是跟以前一樣,不過多了一個在邊境徵收過關厘稅的機構,一年能夠給朝廷帶來不少的收入。

不管是維持地方穩定,還是供應邊軍糧食,或者是先辦教育,上繳稅賦,這三年來金州府都做得有聲有色,還成功的吸引了內地一兩百萬無地的人口主動的遷移過去,減輕了內地的土地負擔,增加了邊境的繁榮。

各項表現都很優秀,使得他這個任期的考評也是一個優秀。

不過,任滿之後,朝廷並沒有給他升職,而是遷到另外一個府,再當三年知府。

三年知縣,給他升了知府,從正七品升到正四品。

三年知府,不可能給他再升。

要不就是調去京城當京官,要不就是繼續當地方官。

朝廷也問過徐清風的意思,徐清風回答是希望再做一任地方官,這也讓朝中大佬非常的欣慰,覺得他懂進退。

本來還想把他調去內地做一個富裕的州府當知府,但是徐清風表示希望繼續在邊境幹。

於是朝廷就把他調到了金州府的隔壁金山府,也就是以前的大金州。

——一般情況下,朝廷不會讓一個當官的在某個地方連著幹兩個任期,這樣不利於朝廷對地方的控制。

只要朝廷對地方官員還有著控制能力,就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徐清風在金州府做了三年,還想繼續在邊境做,那自然是調去金山府更適合。

以前小金州大金州發展得都差不多,甚至小金州還不如大金州。

可是徐清風主政之後,推行一系列的利民措施,把小金州建設得朝氣蓬勃,遠遠的超過了大金州。

現在的金山府,跟幾年前沒有什麼差別,也就是朱勵志出任知縣的那個縣,有柳青這個城隍的幫助,發展得不錯。

把徐清風調過去,朝廷也是希望徐清風能把金山府也搞得跟金州府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