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章 傳播真經(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林幽夢第二次閉關的時間裡,柳青積累的香火值夠了,又分出了四個分身來。
這個時候,徐清風已經就任金州府知府。
而獲得柳青透題的幾個博物縣舉子,也在這一科的科考中高中進士。
有一個進了二甲,另外還有三個進了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名次不一樣這很正常。
畢竟柳青偷出來的只是題目,給了他們一個足夠的時間查資料寫文章,可是寫出來的文章好不好,還是得看自己的水平。
朱勵志是三甲裡面的一個,考在一百多名。
能夠達到這樣的成就,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他的啟蒙老師只是一個秀才,他自己考中秀才,就已經很讓人驚奇了。
沒有再接再厲參加鄉試,也是因為知道自己的水平,沒有達到那個程度。
後面在德善學校一邊教書一邊學習,倒是有機會得到縣裡幾個舉人的指點,對文章之道有了更深的領悟。
人是挺用功的,可畢竟底蘊不夠,哪怕是在獲得題目的情況下,也只能做到這一步。
才二十來歲,就能中進士,也算不錯了。
這一次慶州一共出了五個進士,其中四個就在博物縣,可謂文運昌盛,倒是讓人嘖嘖稱奇。
問起他們原因,那四個進士的回答都是一致的——因為他們天天誦讀《地祇感應真經》,每天至少誦讀一百遍以上。
讀得多了,經義自現。
《地祇感應真經》全篇也就一百多個字,被他們這麼一推銷,頓時在當科那麼多舉子群裡傳開了。
雖然在公開場合中,大家都認為這是荒誕不經的說法。
要寫好文章,就得多讀多寫,好好的揣摩聖人的微言大義,可不是頌揚什麼地祇就可以做到的。
但是私下裡,大部分人都覺得也可以嘗試一下,反正就一百多個字,一天背誦一百遍,也不是多累的事情。
萬一呢?
萬一靠著這個中了進士,豈不就是一步登天?
有了這樣的想法,在公開場合他們抨擊這一篇《地祇感應真經》更厲害了。
——就算是背誦真經真那麼有效果,可要是天下的讀書人都來背誦,寫文章的水平都得到了提高,那抵消下來,不就等於大家都沒有提高?
科考這種事情,又不是說寫文章達到了什麼樣的水平就可以透過,而是從參加科考的那些人裡面挑選水平最高的那一部分人透過。
總共就那麼多名額,一科只能錄取那麼多人,天底下所有的讀書人都能寫出狀元之才的文章來,還是要淘汰絕大部分。
這樣的提高跟沒有提高沒太大的區別。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別人都不會透過這樣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章水平,自己一個人猥瑣發育,偷偷的提高,那才有效果。
柳青目睹了這一切的發生,只能感慨人性的複雜。
不過經文能夠得到傳播,他還是挺開心的。
選官的時候,二甲那個被選進了翰林院,另外三個都是三甲,就等著地方上有缺,好過去填補。
有可能是知縣,也有可能是州府衙門的官佐。
這個柳青倒是沒有特別的在意,就是用造夢術給朱勵志謀取了一個知縣的職務。
這個知縣的職務同樣是在邊境,不過不是在金州府,而是在旁邊的金山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