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的分身在古木縣停留了一個多月,處理了一些事情,然後就離開了古木縣,又去柳鎮呆了十幾天,促進了他們的產業升級。

柳青成神已經兩年多了,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柳家拿出來做慈善的錢都超過了十萬兩銀子。

但是,他們家擁有的財富沒有減少,反而變得更多了。

掌握著印刷、釀酒、燒玻璃以及紡織機這幾門核心技術,柳家儼然成了這個世界第一個家族工業集團。

這些都有著很大的利潤在裡面,比單純的種地當大地主來剝削佃戶要強得多。

現在他們的業務已經輻射到了周邊幾個省,擁有的財富比兩年的前翻了幾倍。

不是一年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幾倍,而是這兩年多積累下來的財富比以往柳家幾百年積累下來的財富還增加了幾倍。

那是一個很恐怖的數字。

這一次回來,柳青發現柳鎮都變得不一樣了。

柳家的幾個核心產業,在各地一共開了百多家作坊,僱傭的工人都超過了兩萬人。

柳鎮是他們的根據地,在這裡招聘的工人就有五六千。

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有人去柳家的作坊做工,而且男女工都有。

比如紡織廠,招聘的大多數都是女工。

有的一家還有幾個去做工的。

做工人旱澇保收,累是有些累,但不一定比種地累,而收入是他們種地的幾倍,更是他們給別人種地的十幾倍。

柳青需要的是信仰,要老百姓發自內心的去信奉他,念著他的好,自然不會讓柳家人去剝削那些老百姓,開出來的條件比較豐厚,至少比別的作坊工人開出來的條件要豐厚得多。

他們賺的不是工人的血汗錢,賺的是技術錢,給工人一個更寬鬆的環境,更豐厚的待遇,不影響他們賺錢,最多隻是少賺那麼一點點。

像那種五口一家的家庭,家裡有一個人去柳家的作坊做工人,就可以養活一個家庭。

家裡還有點地,家裡人能種點菜種點糧食,那日子過得就比較充實了。

還不用擔心旱災水災什麼的。

家裡要是有兩個人去柳家的作坊做工,那一年還能存一點錢,到年底的時候,能給全家人都做兩套新衣服,還能買點魚買點肉,過一個肥年。

柳鎮一共也就一萬多人口,有五六千人在柳家的作坊裡做工,基本上解決了那些貧困人口的活計。

之所以說是基本上解決,而不是說全部解決,那是因為有些貧困人口之所以貧困,是因為懶惰的緣故,那樣的人讓他們去做工,可能性不大。

有的人是寧可餓死都不願意幹活的。

就算是柳家有意扶貧,也扶不起那樣的人。

還有一些人家沒有見柳家的作坊做工,這個倒和懶惰無關,那是因為那些人家自己家有足夠的地,不是大地主就是小地主,用不著給別人做工。

只是柳家在柳鎮招聘那麼多工人,對那些當地主的造成了一點麻煩——他們沒有辦法在柳鎮招到佃戶來給他們種地了。

給他們種地,一年辛辛苦苦到頭,也只是勉強的混到一口飯吃,遇上收成不好,吃都吃不飽。

去柳家做工,旱澇保收,一個人就可以輕鬆的養活一家子人,能夠保證一家人的溫飽問題。

只要不是傻子,都算得了那一筆賬。

有那空餘的勞動力,自然會選擇去給柳家做工,而不是給地主種地。

柳鎮的那些地主們招不到佃戶,那麼多地又不可能自己來種,確實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麻煩,對柳家也有那麼一點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