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到來了。

新年柳青就是在古木縣過的,並沒有回柳鎮。

和柳鎮比起來,古木縣地方更大,人口更多,還有徐清風這麼個威權日重的知縣在,推廣香火信仰更為方便。

這裡的發展潛力更大。

柳鎮那邊,已經發展得不錯了,一個鎮就出了幾千個信徒,再深挖也沒有多大的潛力。

擴張最多也只能在博物縣區域擴張,輻射到博物縣之外,就有可能引來麻煩。

還不如把古木縣發展成第二個根據地。

畢竟這邊是邊境,天高皇帝遠,朝廷對這邊都是放養狀態,道宮在這邊的影響力也可以忽略不計,是一個值得發展的好地方。

肅清匪患之後,古木縣的治安情況轉好,路上慢慢的開始有了單獨的行人,也沒有發生過什麼襲擊事情。

這裡的罪民們,每個人都能分到二三十畝地,累是很累,種的糧食大半都要交給官府。

可是,只要努力幹活,只要不發生大的自然災害,完全可以把自己的肚子填飽,還略有盈餘。

這樣的生活,看上去是挺苦挺累的,但是,和內地大多數老百姓比起來,竟然比他們的日子過得還要好。

有盜匪在,生活得小心翼翼的,他們對生活確實也有著一些怨氣,但主要不是怨官府,而是怨那些盜匪。

對官府的埋怨,也是在怨他們為什麼不把那些盜匪給滅了。

現在真的滅了盜匪,他們對官府就只剩下感激了。

看上去挺諷刺的——他們要感激那些收了他們三分之二收成的人,感激那些讓他們一年服超過一百天徭役的人,而且還是真心實意的。

但事實上就是這樣子。

在他們心中,種地要交糧,這是天經地義的。

這個地還是官府給他們的。

上繳三分之二的收成,確實有點高,但是給那些地主種地,有的還會收掉七成的收成。

徭役以前也一直都存在著。

在他們出生之前就存在著的東西,在他們看來,那就是天經地義的,是合理的。

而新來的知縣大人帶領著官兵將盜匪給剿滅掉了,這在他們看來,那就是天大的恩德。

上一任知縣治理這個縣的成績很好,被超拔成為了知府。

可那只是朝廷的觀點。

在這個縣的老百姓心目中,那一任知縣並不那麼好。

因為收租收得太多了。

遭遇到了強敵入侵,還能夠將朝廷下達的糧食任務完成,不是因為那一任知縣有特殊的種地技能,而是因為他找到了別的理由從那些罪民們家裡收刮更多的糧食。

有一些盜匪就是承受不住那樣的搜刮才選擇進山為匪的。

在那些罪民們的心目中,上一任知縣對他們過於苛刻了一些。

在朝廷心目中是一個好官,在他們心目中並不是一個好官。

可是新來的這一任,並沒有多收多少他們的糧食,甚至都沒有下鄉來收糧,就由他們自己交上去。

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寬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