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八月初。

孫權派呂範為使,以其子孫登親去江陵。迎娶關羽之女,關鳳為妻。

孫劉兩家“重歸於好”,至於江夏孔明也沒有討要回來。

江夏為三家交匯之處,四戰之地又非交通要地,佔之無益。

在荊北若襄陽樊城不在手上,不如就防守南郡,如此還能集中兵力優勢。

且暫與孫權,還能幫忙抵禦中原曹軍威脅。

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劉備回到成都,曹操也回到了許昌。

但他們都不知道,目前這一場大戰雖然結束,可它帶來的影響並未結束。

暗中升起的硝煙,在曹孫劉三家後院升起!

許昌,曹操魏國公府。

老曹回到許昌,因為打了好幾場敗仗。為了安定統治,只能在內政上做些手腳了。

漢中之時便考慮到己方人才青黃不接,便有意興設學校,延禮文士。

看情況,自己死前估計是看不到天下一統了。總要培養後來俊才,才能在未來局勢中最終取得勝利。

但就在這時,有四個人卻在暗中商議,請曹操再進一步,稱王!

這四人便是侍中王粲、杜襲、衛凱、和洽。

曹操稱公,本就弄得許昌大亂一場。又逢荊州漢中雙線失利,按理說絕不是稱王的好時機。

其實不然,現在反而是個不錯的機會。

正是因為戰敗,要透過稱王。讓手下人心安,水漲船高嘛。

“魏公內修文德,外揚威武。救濟萬民,攙扶漢室。功高而勞苦,恩重而情深。”

“值此國家動盪之際,百姓望魏公如久旱求甘霖,群臣思明公如昏夜尋浩日。”

“臣議,欲尊請魏公進位為魏王。以安天下人心,從百姓之願!”

在侍中王桀的帶頭下,慢慢越來越多臣公出列來跪請曹操稱王。

漢室經過這些年的動盪,真的不剩什麼忠臣了罷。滿堂盡蠅營狗苟,卑躬屈膝諂諛之臣。

瞧著架勢,好像曹操不稱王就是對不起天下人似的。

但天下百姓對老曹的評論,怕沒這麼好。

老曹這些年繁重的屯民制度下,激起了多少反抗?心裡沒點數。

但不說這些百姓甚至黔首,世家其實普遍支援的。

其實總有人說曹操打壓世家,好像是什麼不得了的功績。其實仔細想想,也那麼誇張。

其實不論曹操還是孫權。都絕對不可能站在世家的敵對面,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世家的一部分。

甚至可以說,皇帝其實就是天底下最大的世家頭子。

曹操孫權的出身階級就是世家,這是他們統治的根基。站在自己階級的對立面,純粹找死。

比如用人制度方面,舉察制還是主體。

求賢令只是一定程度的收攏人才,打破世家官僚壟斷或許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則是曹操本身對於人才的剛需。

比如土地制度方面,屯田制更多是曹操招集流民,為自己增加糧草收入。打擊土地兼併,換誰做在這個位置都會。

與其說曹操打壓世家,不如需要說剋制世家發展,沒那麼大公無私。

這滿堂臣公,可都是世家出身。別說曹操,就是皇帝陛下也能給你拉下馬。

孫權亦然,只是生存發展的需求罷了。

劉備屬於另類,因為取得荊益之前,幾乎沒有世家投資他。現在隨著勢力發展,也要面對這些問題了。

所以曹操才能在稱公,稱王的道路上得到世家支援。

簡言之,世家與曹操不是仇敵,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