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人整個集合過程讓人目接不暇。

好在terTV的團隊做得不錯,他們抓到了重點。

“我們接到了訊息,那些羅馬人準備今天在瑪利亞廣場做些什麼,這裡是terTV記者舒伯特·穆勒,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羅馬人,今天廣場的遊客比往常多了一些,唔…自由表演人,不,不對!他們的麥克風太多了,還有音響裝置看起來功率也很大,天啊,是羅馬人。”

小號吹響了第一個音符,緊接著幾面鈴鼓配合著讓旋律和節奏一下上來了。

站在廣場左側聊天的三個姑娘,走了幾步,站到一個麥克風前面,開始唱歌:“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溫漫的輕紗,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樂團從四面八方慢慢湊上來,樂器種類豐富,讓旋律更加飽滿。

穿著蘇軍軍裝的羅馬一線隊面向聖母像,也加入了合唱。

“……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是一首流傳很廣的蘇聯歌曲,節奏輕快,寓意美好,附近的遊客還有本地人,也有不少跟著在打拍子晃動自己的身體。

舒伯特·穆勒催促攝影師快步跑向背對聖母像的位置,這樣可以拍到羅馬一線隊的正臉。

對此他還有些不滿意的抱怨道:“之前羅馬人神神秘秘的打電話說有大新聞,難道就是這個嗎?他們穿了蘇軍軍服,是的,那又怎麼樣,還有我承認他們的合唱蠻不錯,他們是想表達對愛情的渴望嗎?羅馬一線隊20人出頭,交響樂團大概有60人,還有三個唱歌不錯的姑娘,他們準備得不錯,這是想對拜仁慕尼黑服軟嗎?”

要知道拜仁慕尼黑就喜歡在瑪利亞廣場慶祝勝利。

而他提到的領唱幾個姑娘是球迷組織從烏迪內音樂學院找來的,200美元/天,無論歌喉還是長相都是上佳之選。

三個姑娘拍著手,隨著旋律扭動身軀,深情唱著,“勇敢戰鬥保衛祖國,喀秋莎的愛情永遠屬於他……”

只不過她們的目光都看向了林宿坡,讓舒伯特·穆勒一陣膩歪。

不過跟著他的攝像師還是很敏銳的先拍領唱再拍林宿坡。

“羅馬人在這裡談情說愛,是吧,今天我可能是在主持《回聲音樂獎》的頒獎,”舒伯特·穆特也跟著旋律輕輕晃動身軀,說道:“現在為您帶來的表演的是羅馬交響樂團,或許等拜仁慕尼黑贏球之後,可以大度的讓他們在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來一場表演。”

這名記者的語氣不是一般刻薄。

就連德語地區的觀眾,都覺得他有些過分了,羅馬人明明是帶著和平與友誼來的,看看遊客還有本地人的表現就是知道了。

好吧,就是蘇軍軍裝有點不和諧。

可那又怎樣?這裡可是慕尼黑,是前西德,是阿美莉卡的地盤呢。

或許柏林牆另一邊的人會更有感觸。

有些上了年紀的老太太看見這衣服就會忍不住夾緊雙腿。

瑪利亞廣場的動靜,很快傳到了附近。

市政廳裡面也有不少人抻著脖子從窗戶看熱鬧。

而瑪利亞廣場,已經圍了不少觀眾。

揉著太陽穴頭疼公共衛生預算的漢斯·約翰·福格爾市長聽到輕快的節奏,也不免開啟窗子享受難得的寧靜。

輕快的旋律像疊疊清泉洗滌著他的心靈,老漢斯也在跟著輕哼這首世界範圍內都有不錯知名度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