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

「以正德帝之脾性,其必然會藉助此番漠北失利一事。」

「於暗中行那削藩之舉。」

燕王府承運殿偏殿書房內。

許奕端坐於太師椅之上,眉頭微皺地低聲喃喃道。

其之所以敢這般確定,並不單單是基於其對正德帝的研究與瞭解。

更基於史書中歷代當權者面對類似事件時的處理態度。

無任何一位當權者,能夠容忍中樞朝廷不斷衰弱而邊藩諸王卻不斷壯大的局面。

若是以此為出發點去思考的話,便不難猜測出漠北失利後正德帝極有可能會有的一系列動作。

首先有一點可以十分明確。

那便是自正德十五年最後一場漠北決戰過後。

邊關諸王與中樞朝廷同時進入了休養生息之中。

自進入休養生息之後,大周幾乎每隔兩三年便會有一次大的天災人禍。

最近兩次如前年的山東大水。

史官對其記載為:‘河水溢於平原,大飢、人相食。,

如去年的關中大旱。

史官對其記載為:‘關中赤地千里有餘,大飢、人相食。,

而每一次大型天災的發生,都意味著國庫的極劇消耗。

反觀大周邊王則無此憂。

無他。

邊王於封地內只有食萬邑的稅收,而無封地內的民生管轄之權。

當年太祖皇帝開國立藩時定下的這條規矩看似極大地限制了邊王的權利。

但莫要忘了,凡事都有兩面性。

邊王無封地內的民生管轄之權,自然便無需對封地內的民生所負責。

無論封地內是大旱也好還是突發大水也罷,種種後果皆由中樞朝廷負責,與邊王無關。

也正因此,當中樞朝廷忙碌於賑災,甚至是為了賑災而極具消耗自身實力時。

邊藩諸王卻在默默地休養生息。

除此之外便是軍餉等一系列問題。

與朝廷需豢養全國兵馬不同,邊藩諸王只需要顧及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便可。

在無戰事之前。

其最終結果必然是邊藩諸王愈發地壯大,而中樞朝廷則隨著各地民生而忽強忽弱。

如此情形之下。

正德帝豈有不借助漠北失利一事,暗中削弱邊關諸王的道理?

其次則是漠北失利本身。

其彷如一面銅鏡般,毫不客氣地直照中樞朝廷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