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果我們在那些國家申請了專利,在專利保護期內,他們沒有我們的授權,就不能生產我們專利保護的商品。一旦我們發現他們有侵權的情況,我們就可以透過打官司索賠,現在西方國家的一個競爭方式就是構築專利壁壘。”

“只要專利壁壘構築的足夠嚴密,就能阻礙別人在相關領域的發展,當然軍事方面如果是自用的話一般沒有人管,但一旦銷售,有的也會有人找麻煩。”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像這個桌子上的玻璃杯,如果我有玻璃的專利,那別人生產這種玻璃就需要向我交專利費。但如果有人研究出了另一種成分的玻璃,那他就算是打破了我的玻璃專利限制,可以生產他發明的那種型別的玻璃。而如果我在這個玻璃的基礎上,又研究了其他玻璃,假如玻璃的種類一共有一百種,而我研究出了其中的一大半,那基本上就算掌握了玻璃的話語權。”

“而如果我掌握了絕大部分,那我就算構建了專利壁壘,別人只能仰仗我的專利。因為他們再想研究,已經沒有路給他們走了,如果不想交專利費,那他們就只能不生產玻璃。當然這也有很大弊端,那就是申請專利,你需要提供相應的技術資料,雖然不至於非常詳細,但也會涉及到機密。”

“一旦別人不講道理,特別是國家下場,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直接宣佈專利無效,那麼個人也只能乾瞪眼,還把自己的技術資料洩露出去了。所以這些專利的事情,有利也有弊,對於一些不重要的民用領域,那是要儘量多申請的,但對於事關機密的軍事領域,那是怎麼嚴防死守都不為過的。”

聽了李昭的話,領導不由得有些為難,實在是李昭講的東西他也不瞭解,而且看李昭的樣子,也是理解的似是而非,這個恐怕也需要請專業的人來解釋才行。想了想又接著問道:“專利的事情我瞭解了,這個我會彙報上去。但是你想直接把貿易的事情交給上級,這個恐怕也不好辦,你有沒有什麼具體想法?”

李昭聽到這個問題也是頭大,這種事情自己說恐怕真的不好,但問到了他,李昭又想說說,如果真的能做成點什麼也許是好事也說不定。思考一番,李昭說道:“領導,關於這個,我倒是希望上級專門成立對外貿易的專門機構,像婁董這樣的愛國商人,都可以聘請進入這個機構工作。”

“他們很多人都有豐富的對外貿易經驗,對這裡的門道瞭解的比我們清楚的多,現在有國家做後盾,我想他們也能比以前做的更好。只是這裡也同樣有很多問題,這實在不是我們這樣的小人物能把握的,還是上級直接領導為好。”

“就像我現在有不少想法,只有他們才能把這些東西找到最合適的買家,獲得最豐厚的利益。就比如我前面和我們總工討論過一個電取暖器,乾淨整潔的,就是耗電非常厲害。這個東西咱們自己肯定是用不起的,一天二三十度電,每個月只電費就要兩百來塊錢。但放到一些國家,這個就是最好的取暖產品。”

“特別是牽扯到專利的事情,這個更是需要專業的人員運營才行,這些專利不是申請下來就完了,還需要每年定時交一些費用,以及對專利侵權行為進行監督以及維權,這些都不是我們現在國內能夠完成的。還有就是什麼能賣什麼不能賣,這些都需要非常嚴格的甄別,所以牽扯的事情會非常多。”

領導聽了李昭的說法,也是知道現在的情況,需要讓這些人出來擔大梁,還真的只能是上級領導直接出面才好,就是他都不好使。聊完這些,領導又問起了三輪車的事情:“三輪車的月產量能夠達到多少?你們自己拉到不少單子,不過這些採購除了軍方的之外,那些工廠已經打來了報告,我需要根據他們的實際需求,還有你們的產量來進行分配。”

這個情況李昭就爛熟於胸了,回道:“領導考慮現在的需求可能並不旺盛,所以我們的生產線並沒有爆發式生產,以現在的人員配置來說,每天的極限產能大概是十五輛,如果需要爆發的話,可以搞三班倒,那麼產量可以增加到四十五量,工人足夠熟練的話,五十量沒有問題。”

其實這也是無奈之舉,現在幾個車間都是隻上白班,實在是沒有那麼多的單子讓他們生產。李昭接著說道:“現在只生產兩種車型,一種是帶自卸的,一種是不帶自卸的,都有簡單的駕駛室,成本的話,我看了廠裡的統計成本,帶自卸的應該在兩千三到兩千四左右,不帶自卸的應該在兩千左右。”

“您看我們出廠價應該定多少比較合適?前面幾天的產量我準備都留在軋鋼廠做暴力使用測試,您也知道現在的情況,這款車現在我們定的標準載重是兩噸,但以咱們各個工廠的情況來說,都不可能遵守,所以我們想看看在暴力的使用下會出現什麼問題,準備明天就開始配發給高爐、煉焦這些地方使用。”

領導聽了之後,並沒有反對,反而說道:“這樣想是對的,我也怕你們不夠重視,到時候天天壞,部裡也不好交代。那你們準備什麼時候開始供貨?”

李昭這時看了看楊廠長,想讓他說,這時楊廠長彷彿透明人一樣,就在那喝茶,一言不發,李昭也是鬱悶,只好繼續說道:“四天後吧,也就是下週四。”

領導聽了後點點頭,說道:“可以,先期的話,每天給部裡八輛,軍方七輛,直到軍方的訂單完成為止。如果他們後續追加,那咱們就繼續順延。當然如果每天有多餘產量,不許私自留在手裡,要及時上報上來,以便部裡分配。”

這樣的話,算是領導預設了前幾天的產量都給軋鋼廠,但同樣的,軋鋼廠後續如果需要,也需要向部裡打申請才行。這也是沒辦法的,軋鋼廠自身對於車輛的需求就是巨大的,如果不限制,以軋鋼廠現在的情況,幾個用工大的車間,每個車間對車輛的需求都是百八十輛。

當然這個情況也只是暫時的,新的高爐設計的時候,同樣設計的有配套的焦爐等設施,一但最新設計的投產,那麼老的那些設施就基本可以淘汰了。原因也很簡單,新的建設上,李昭採用了大量的傳送帶,會大大減少勞動強度以及現場的環境,同時還會大幅度降低汙染。這也是為什麼一千立方的明明有圖紙,還沒開工建設的原因,小的也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設計。

接著李昭又把其他的幾個車型說了出來,看部裡是不是需要。畢竟有的時候需要裝卸一些東西還是非常不方便的,能夠有個簡易的吊機,還是挺有用的。當然價格也會更貴一些,但只要實用就可以了,不是嗎。

當然這些都需要特殊定製才可以,平時是不會大量存這種貨的,畢竟需要三輪車的,還是和軋鋼廠一樣的工廠,主要任務還是拉礦石之類的為主。對於其他種類的三輪車,領導也表示會把車型的訊息下發,供各方選擇。至於最後的定價問題,領導則要求儘快將各型車的成本價報上去,由部裡討論定價。

接著領導又問了一些軋鋼廠現在進行的專案進度,這些雖然會定期彙報,但哪有當面說來的清楚,不過這些專案進展都挺不錯的,比如水壓機,已經明確年後就開始安裝。軍工廠那邊的進度是相當喜人的,困難也都一一克服了。

待水壓機投入使用,其他的機床也會進入試製階段,如果順利的話,半年的時間,應該就能完成所有機床的試製,如果到時候精度合格,就會以這些機床為母機,繼續進行其他機床的製造,快的話,明年的下半年,軋鋼廠就可以開始換機床,慢的話,也就後年的樣子就會換。

畢竟剛開始產量肯定會比較慢,但當機床的數量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以進入量產階段,屆時才是真正發力的時候。當然就算是量產階段,產量也不可能太大,畢竟這是相當精密的機床,想快也很難快起來。

“沈兄!”

“嗯!”

沈長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會打個招呼,或是點頭。